刘巧珍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漂亮不必说,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
——路遥《人生》
巧珍这个人物非常饱满,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品貌俱佳,非常理想化;一方面是一字不识,缺陷也很突出。这种极具冲突性的特质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时,带给人的冲击力就很强烈了。但是放在当时故事的背景下,又合情合理。
试想一下,不识字的漂亮姑娘突然扑闪着美丽的大眼睛说:“你要不嫌我,咱俩一搭里过……”你会不会立刻昏了头?高加林立刻就昏了头,甚至觉得巧珍的形象在哪里见过,很像在俄罗斯油画里见过的戴红头巾的姑娘。这可就充分表露了高加林当时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多么表面化,也难怪,青年们的爱情多数从感觉和外形上开始的。
何况当时的高加林,接连遭遇了重大打击,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高考失利,工作被顶,回乡务农。这都是知识青年最不愿意面对的挫折和失败,而且没有人会真的理解他的心情,包括他的父母。他们也只是劝他息事宁人,遵从农民的处世哲学继续活下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巧珍无疑是一剂良药,像冲喜一样稀释了高加林的痛苦,甚至给他带来了真实的快乐。
巧珍是个聪明的姑娘。这体现在她的审时度势,善于把握爱情的机会,也很会挑对象。她爱的高加林,不仅外貌突出,最重要的是还有文化,也是视线所及最优秀的男人了。相比她后来所嫁的马拴,虽然有能力但也不识字,那可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她选择表露心迹的时机非常合适,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这种积极的行动和勇敢的表达,促成了一份美好的爱情。这份爱情的寿命可也没多长,有几个片段是作者大书特书的。第一次是巧珍表白后,俩人的关系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都是人生第一次恋爱,相比高加林的情绪震荡,巧珍可就是一路高歌猛进了。她是准备已久的,完全就是志在必得的。而高加林显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既没有做好爱农村姑娘的准备,又没有做好留在农村过日子的准备。第二次是俩人的恋爱关系传遍全村了以后,公开的成双成对出现,这也很吻合青年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守护。一点反对的声音不仅不能击退他们的意志,还使他们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第三次是高加林在县城上班以后,巧珍去看他。俩人之间的对话已经很尴尬了,文盲巧珍的缺陷此时显得那么突出,让读者都能感受到的不协调已经很明显了。
这三个片段的大书特书,犹如起——涨——落三部曲,脉络清楚无比的表述了巧珍的爱情线,它就是一场追求爱情和认清自我的成长之路。分手的片段,也是大书特书的。痛苦是必然的,合的时候有多作难,分的时候必然一分也不会少。巧珍对于分手的表现可圈可点,这正好验证了她对爱情的态度是无比的真诚,并非只是为了虚荣——找一个有文化的对象,而是真心盼望所爱之人快乐。没有纠缠,甚至没有女孩惯有的任性举动,就是那么哭泣着,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爱。
为这样一个聪明理智善解人意而且真心的姑娘点赞,即使她没有文化,那也不是她的错。没文化是不影响过日子的,但却影响过日子的质量,没办法的事。刷牙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沟通问题,没有诗和远方,知识青年们是活不下去的。
如果就这样戛然而止,巧珍的形象也还是完美的。但作者不满足于此,下文仍然对巧珍的形象继续在塑造着,加工着,直到读者的眼泪为了她一再的流下来。
嫁给马拴是巧珍迅速就做出的决定,一来因为马拴曾经极尽所能地追求过她,二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对于爱情的认识变得成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选择马拴是因为巧珍善良,觉得他曾经为她付出过时间和精力,等待过她;对于爱情的认识发生变化,是由于感情失败后的感悟,爱情中的俩人不能差距太大。按照她自己的现实条件来找对象,可能才是成熟的方式。关键的原因还在于马拴的心诚,在合适的时机又来提亲了,因而促成了一段也许美满的姻缘。
巧珍出嫁选择了旧式婚礼,这是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她用这种方式暗示自己即将要面对的生活,同时也是提醒自己过去太天真,否定那个曾经做梦的自己。这在巧珍最后一次出场里得到了验证,她留着“短帽盖”,穿着朴素,变成一个农村少妇了。对于巧珍的婚姻状态,作者进行了模棱两可的表述,既没有通常新婚妇女那种特别的幸福光彩,也看不出爱情不幸留下的阴影。我们姑且就认为她过得还不错吧,至少没有阴影说明了马拴是个真正的男人,没有因为巧珍的过去耿耿于怀,不然他也就不会选择在她与高加林分手以后去提亲了。这多少令读者感到一丝安慰,毕竟巧珍是那么好的一个姑娘,谁都希望她能获得幸福。
对于巧珍如何痛下决心嫁作他人妇,作者也有很长的篇幅来阐述。想到过死,几天没有出工,瘦了一圈等等。包括决定以旧式婚礼出嫁时的毅然决然,让人读出了悲壮感。婚礼当天内心深处的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但是这里也有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不识字的巧珍很快就能痛定思痛的做出嫁人的决定,这是现代很多姑娘也做不到的。爱情失败了往往痛苦,然而痛苦过后并不会轻易再涉足爱情,更别提进入婚姻了。这可能还是认知的问题,巧珍不识字不看书,不懂得女子除了嫁人还有别的出路,再说嫁人也不一定非要那么急,可以在等到有喜欢的人出现了再嫁。
结局当然是悲哀的。巧珍嫁了,高加林却回村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开放式的结尾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包产到户,还有村里要增民办教师,巧珍依然为高加林的工作上心着。借巧珍大姐和她的对话,我们知道其实巧珍还爱着高加林,显然我们也读出来了高加林心里也还是爱着巧珍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俩人会不会再续前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巧珍说:“我已经伤过心了,马拴是好人,我不能再伤他的心。”这无疑告诉我们一切都已过去,悲剧定型了。
这很符合当时人们的价值观,无论如何都会对家庭和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像现在的人一切都以喜欢不喜欢为准则。
巧珍是非常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完美女性形象,那个不识字的瑕疵正是她落入凡间的特征,不然如此完美,岂不是不够真实!
网友评论
之前,中外名著一大车,但没有一本象《人生》这样恰逢其时其实的正解我们乡村青年的困惑!
感谢路遥先生给我们辉映了高加林和巧珍的经典乡恋乡愁!
也谢荟女让我们对路遥先生的再次敬拜!
这种形象,不管什么时代,都会有
中国的女性,大部分都是会为了顾全身边人,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放一边,无谓对错,却也给这个冷酷的世界一些温暖
我看了一遍,感到自己还没有看到你这么深刻。需要再好好研读!
看着对巧珍人生的梳理,以及作者写作构思的分析,以及意图的揣摩,让我们清晰看见了如何去塑造人物,并让其丰满。
当然«人生»我没读过
请原谅我的这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