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女性成长与幸福生活我的大学成长励志
守望精神家园 ——一个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学生的内心自述

守望精神家园 ——一个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学生的内心自述

作者: 黄澄璨 | 来源:发表于2018-01-08 15:50 被阅读811次
    我们的毕业照

    文基班没招满

    2001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拖着一堆行李,来复旦大学哲学系报到。负责接待新生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他是哲学系辅导员郝鹏。

    一见到我,郝鹏就说,“学妹,文科基地班(以下简称文基班)正在招生,你要报名吗?”

    “文基班不是只招保送生吗?可惜,我们学校没有推荐我。现在还有机会吗?”我很诧异地问道。

    “今年,市教委没有给复旦大学保送生名额。之前被文基班录取的那些学生都要参加高考,有些人没考进复旦,有些人考到别的院系去了,只有11人进了文基班。还有25个名额,学校准备在文史哲三个系的新生中进行选拔,你要抓住机会哦。”

    复旦大学文基班,一直是我向往的组织。我早就听说,文基班是国家教委设在复旦大学的人文学科大师培养基地,复旦大学集中了最优势的文科资源建设文基班。在这个班,可以得到最好的文科教育。而且,两年之后,还可以在文史哲三个系自选专业。我从小热爱文学,最想进的是中文系。可惜高考没发挥好,和中文系失之交臂。这次,如果能考进文基班,就可以换专业了。而且,比直接进中文系学习受到的教育更好。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内心激动不已,暗暗祈祷:感谢老天爷给了我第二次选择。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面试中的忐忑

    初试是在考生所在院系进行的。由于哲学系报名的考生众多,我等了一下午,还没轮到进场。心理有点紧张,于是,就偷偷地问郝鹏,考官喜欢怎样的学生。郝鹏直言不讳地说,“哲学系的老师都喜欢有质疑精神,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你千万别老是提高中政治教科书,让老师感觉你对哲学的了解,只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多谈谈你读过的课外书吧”。这个建议如醍醐灌顶般地击中了我。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阅读,读了很多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就是哲学,没有多少接触。我只知道,哲学很难,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但是出于好奇,在填写高考志愿书时,在中文专业之后填了哲学专业。被哲学系录取后,为了对哲学有所了解,我在暑假期间阅读了一本西方哲学的通俗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书中介绍了很多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我边读边记笔记,让这些流派的思想火花在心中蔓延。

    轮到我时,已经是灯火通明的晚上了。两位考官一脸的疲惫。他们问我,读过什么书,我就回答:“苏菲的世界”。他们眼前一亮。于是,我趁热打铁,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一遍。并且,重点论述了我最喜欢的两个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的思想。其中一位考官(后来知道是王德峰教授)很严肃地看着我,让我谈谈佛教的思想。这下,我傻眼了。佛教的书,我可是一本都没看过,只好凭印象讲了众所周知的因果报应理论,被王德峰教授批评为肤浅。

    回寝室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辗转反侧了一夜。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前的阅读面实在太窄了。还好暑假期间读了一本哲学方面的书,不然就惨了。幸运的是,第二天,我等来了复试的通知。

    复试由文史哲三系老师联合举办。考官很多,围着会议室的长桌子整整坐了一圈。我一进场,就收到三系老师的轮番轰炸。一个又一个问题,像炸弹一样向我扔过来。请列举10本以上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部。你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你对禅宗有哪些了解?请背诵慧能的诗,并与神秀的诗相比较。你对高中教科书里的内容有疑问吗?有没有考证过?……这些问题涉及人文学科各方面,对考生博闻强记、随机应变、创新思考的能力是严峻的考验。有些问题,我对答如流,有些问题,心中存疑,还有个别问题回答不出来。遭到考官围攻的时候,感觉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紧张得直冒汗。这时,王德峰教授一改初试时的严肃,很耐心地鼓励我,引导我回答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文基班在高考之后招生,尚属首次,我不想错过这么难得的机会,所以在最后环节,表明了自己想进文基班学习的强烈愿望,并反问了考官几个问题。

    复试结束,似乎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我坐立不安。想到自己表现得不是很理想,可能与进文基班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擦肩而过,我忍不住哭了,中饭也没怎么吃。下午回到寝室,室友们告诉我,文基班的老师打电话来,我被录取了。真是喜从天降!

    后来,王德峰教授在课堂上说,文基班要招的,是那些真正热爱人文基础学科,知识面广,有精神追求,敢于质疑权威,并能独立思考的学生。问题的答案不重要,关键是思考的角度和过程有没有独立见解,有没有创新和突破。

    名师写真

    最受我们文基班学生欢迎的,莫过于“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了。王教授方形脸,轮廓分明,眼睛深陷其中,瘦得让人担心。但是,他对哲学研究充满激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意识。他喜欢在凝神思考时点上一根香烟,吞云吐雾一番。在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后,像鲁迅先生一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迸发出一种令人惊艳的旺盛生命力。在王教授的哲学导论课上,讨论得最多的是终极关怀,即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寻。他让我们静下心来,排除外界干扰和私心杂念,默默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到底要追求什么。他和哲学系主任吴晓明教授是好友。他们一起为文基班学生上马恩早期著作选读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吴教授讲一部分章节,王教授讲另一部分章节。吴教授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王教授激情澎湃,但表情严肃。很难想象他们的交锋是什么样子。可是,真有一次,他们两位教授同时出现在课堂上,针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王教授口若悬河,咄咄逼人,吴教授妙语如珠,以退为进,他们对学问、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我深受感染,钦佩不已。

    教授之间的辩论很精彩,但是,如果有一位教授能够主动把讲台让给学生,请学生做主角,自己做配角,并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和质疑,那就更为难得了。许道明就是这样一位开放和包容的教授。许教授身材魁梧,国字型脸,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上课非常注重和学生互动,有交流也有辩论。他常常自己站在台下,引导学生上台去讲。我曾经就鲁迅的作品和许教授展开激烈的争论。许教授不但不生气,还多次鼓励我走上讲台,向同学们阐述我的观点。他曾经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一只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在涅槃中重生。我是老毛毛虫了。而你们是小毛毛虫,还有希望,可以破茧成蝶,你们要努力”。

    如何努力学习,破茧成蝶?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历史系头发花白,但目光深邃,精神矍铄,说话声音铿锵有力的研究馆员、资料室主任傅德华。他是一位终身为别人做嫁衣裳但乐此不疲的学者。傅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是社科文献,也就是如何使用工具书,查找自己做研究需要的资料。他经常用一辆小车,推着堆成山的工具书,展示给我们看。同时,用幻灯片详细介绍各大图书馆、藏书楼的馆藏,并教我们如何利用目录、索引去查资料。每次上课,他都要布置大量的作业,要求我们去查某些生僻字、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的来历。为了完成傅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全班同学不得不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大家分头去学校文理科图书馆、文史哲资料室、上海图书馆、鹿鸣书店、复旦旧书店等各处查资料。有一次,我们全班同学把能够找的地方全都翻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傅老师要求查的内容,只得交了白卷。傅老师在课堂上很遗憾地说,“这个内容,只有一本书上有。这本书目前绝版了,别的地方都没有,只有我家里收藏着。可是,怎么没有一个同学来问我呢?”我们全班同学顿时傻眼了。是的,做学问,除了勤于考证,还要不耻下问啊。傅老师这门课,让我们不但了解了社科文献的理论,还学到了寻书探目的技艺,终身受益。

    与樊树志、傅德华两位老师合影

    关于考证,最严谨的莫过于中文系教授邵毅平了。邵教授其貌不扬,但声音低沉,富有磁性。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下笨功夫,多查字典,多读原著,把中国古典文学学懂弄通。每次上课前,我们都必须做大量的预习,查阅文学作品中每个典故的来源,阅读相关书籍,并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典故进行研究,以应对邵教授严格的抽查。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们大家公认的天书。里面难以查考的生僻字、典故层出不穷,神话故事也因年代久远,晦涩难懂。为了让我们系统掌握这部作品,邵教授用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花了整整一个星期,逐字逐句讲解。期末考试是论文和极其苛刻的文言文考试,题目是默写大段大段的古文,用繁体字写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文。还有对很多成语出处的考查。在邵教授的严格教导下,我们文基班同学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我们文基班学生看来,学古代文学,是比较繁琐而痛苦的,可是学古代史,却是新奇而快乐的。因为,这门课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樊树志教授。年近古稀之年的樊教授染着一头乌黑的头发,戴着时髦的南瓜帽,穿着考究,思想超前,风趣幽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樊爷爷”。樊教授非常注重吸纳其他学者,特别是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眼光和世界视野,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历史。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推荐了汤因比《历史研究》,费正清《剑桥中国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脍炙人口的历史研究专著。樊教授非常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化工作,他精心编撰的教科书《国史概要》,由于观点新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分专题讲解,连续多年成为上海书城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这在教材类书籍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樊教授的课上,我们品味到历史的趣味性。而另一位教授的历史课,则让人感觉历史比小说更精彩。他就是西装笔挺,目光敏锐,思路清晰,敢于质疑,观点独特的历史系主任吴景平。吴教授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一手资料中找到线索,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和解读。并且,以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对教科书上已经盖棺定论的观点进行质疑,提出崭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至今还记得他气定神闲、绘声绘色地为我们再现中日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那神态,就像一位饱经沧桑、世事洞明的目击者,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每一个人物细微的内心活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说,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出于想象和夸张,而是有出处的。这背后,有着大量的史料为他佐证。

    在文基班,我们学了文史哲三系的基础课,数学、物理、美学、文化人类学等拓展课程,还有介绍各学科前沿理论的科学讲座。张汝伦教授就是主讲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讲座老师。张教授浓眉大眼,脸色紧绷,神情庄重,不苟言笑,但他的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他反复强调,文基班学生一定要放下功利之心,着眼未来,胸怀天下,多读经过历史检验的古今中外名著,向通才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君子不器”,复旦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我们来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他为我们讲述的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至今记忆犹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锦衣玉食的富豪之家。但是,他却选择了单身,选择了当兵,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维特根斯坦很潇洒地吹着口哨,思考着他酷爱的哲学,将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一个自主选择命运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存在,让世界哲学史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投石问路

    文基班第三年自选专业,三个系的老师都很棒,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所以选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文系学习专业课程,希望继续深造,读到博士毕业,然后留校任教。所以,很关注那些我想跟随的导师。

    专业课,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宏图教授主讲的专业英语。王教授带着我们读了很多英文小说,并且从文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些小说美妙动人的地方。同时,还讲了很多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惯用的修辞手法和黑色幽默。以前上英语课,要背很多单词和短语,做大量习题,总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迫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压力很大,而且枯燥无味。但是上王教授的课,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沉醉在英语文学的无穷魅力中。我心中暗想,如果研究比较文学,将中国和欧美的名著进行比较,揭示人类对美的共识,很有意思。但是,上过徐志啸老师的比较文学课后,我了解到,比较文学要做好,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难度很大,所以我没有把比较文学作为自己未来深造的方向。

    那么,现代文学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吗?关于现代文学,我最感兴趣的是鲁迅,最读不懂的是萧红。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书里描述了农村的一幕幕场景,有关于人的,也有关于牲口的。语言很粗糙,也没有什么逻辑性,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妇口述的。但是,这部令人费解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呢?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的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为我揭晓了答案。陈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萧红的坎坷经历,并指出,萧红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女作家,感性和理性之间巨大的偏差,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生死场》语言粗糙、逻辑性不强,是因为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中学还没毕业。她的小说视觉化效果很强,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镜头,随意切换,在不动声色中让读者身临其境。萧红拥有孩子一般纯洁透明的心灵。在她眼中,人和牲口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她一会写女人在难产时的痛苦,一会写牛、马在产子时的呻吟。她的感情非常细腻,笔下的每一幕都饱含了厚重的情感。萧红的小说里没有刻意雕琢,那厚重的情感是喷涌而出的,这是她创作的灵感。萧红的《生死场》是对农村原生态的再现,也是对生命(包括人和动物)的关怀和致敬。

    陈教授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非常吸引我。于是,我又选修了他的《随想录》精读课。这一次,陈教授没有着重解读《随想录》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也没有详细阐述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而是深入分析巴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文革结束后,率先出来自我忏悔的勇气和良知,非常打动人心。《随想录》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力透纸背,使巴金老人高贵的人格成为人们景仰的丰碑。陈教授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文学就是人学。人性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能了解人性,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还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我的学年论文,是陈教授指导的。在课堂上,陈教授非常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并让我上台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课后,我们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陈教授鼓励我继续深造,安排一名博士生指导我,并让我旁听他给博士生、硕士生讲课。我本来想跟着陈教授读研,但我毕业那年是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陈教授异常忙碌,没有招研究生。

    许道明教授是另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导师。我和他交流很多,他对我印象也很好。遗憾的是,在我毕业前,许教授患上脑癌,不幸去世了。

    邵毅平教授曾向我抛来橄榄枝,让我跟着他读研,并安排一名研究生和我交流。邵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其中,诸子百家学说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可是,我发现自己研究先秦文学功力不够,很难超越五四时期的那批学者,除非有新的出土文献被我掌握。所以,我一直在犹豫,没有给邵教授明确答复。

    樱花烂漫的时节,寝室楼前合影

    走出象牙塔

    大三下学期的暑假期间,大部分中文系学生都去媒体实习。我也不例外。我来到上海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杂志社,跟随副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校友沈飞德老师做编辑。沈老师很专业,也很敬业,经常去外地出差,采访一些有文化的耄耋老人,将他们口述的历史整理成文字。我很敬佩沈老师,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想在杂志社继续做下去。但是,沈老师语重心长地劝导我,现在社会风气浮躁,媒体不景气,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在杂志社工作没有前途,建议去考公务员,或者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于是,我去了一家咨询公司,给他们即将出版的书籍做文字修饰。他们写的是战略咨询方面的书,书中有很多模型、公式和数据,还有我从未接触过的商业术语。总之,看得云里雾里。通过和老板、咨询顾问们交流,发现他们都是国内及海外著名高校的MBA毕业生,而且工作经历丰富,在许多知名企业做过中高级管理人员。我感觉自己的文史哲知识在工作中根本不够用,要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学历背景和实践经验。

    后来,我到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帮他们写营销文案。老板很实际,对我的考核,就看这些营销文案登上《参考消息》等国内影响力很大的报纸后,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具体来说,就是接到多少来访、来电。一开始,我写的文案发出去后,一天只接到几个咨询电话,老板急得直跳脚。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我不断改进文案内容和文字表述方式,在里面加入新奇、创意、有美感的内容,来访来电渐渐多起来,但效果还是不理想。怎么让自己的文字更有影响力呢?是不是针对性不够?想到这里,我就去公司各个角落仔细观察,查阅档案、资料,主动与老板、同事、客户聊天,旁敲侧击地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优势项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在文案中浓墨重彩地推广公司最有竞争力、客户反响最好的特色课程。结果,报纸一发出去,公司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来访者络绎不绝。看来,要写好营销文案,不仅仅靠自身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公司定位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社会也是一座大学,而我对它的认知,还少得可怜。

    艰难抉择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文基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出国。但是,出国,对于家境贫寒的我,连想到不敢想。那么,是读研,还是找工作?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很迷茫。

    我的梦想是继续深造,读到博士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在我看来,大学老师是最好的工作,能够一辈子呆在大学校园,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并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但是,通过与在校博士生交流,得到的信息是,复旦大学教师已经饱和,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不可能。去参加高校教师招聘会,又发现很多高校没有中文系,对该系教师的需求很小。而且,大部分高校对大学教师的首要招聘条件是男,30岁以下,博士。就这样,我做大学教师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作为一名从小热爱文学的我来说,当作家是我的另一个梦想。读书期间,我的作文一直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班级里朗读。初中时,我参加鞍山文化馆举办的“童牛奖”影片影评征文活动,得了一等奖。高中时一直做语文课代表,还喜欢写小说。语文老师曾经在班里预言,“只要黄渊倩愿意,她就能成为小说家。”然而,在文基班系统学习文史哲知识,并大量地阅读名家作品后,再看看自己写的小说,觉得很幼稚,基本上出于自己的想象,不接地气。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洞察都不够。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或许,我应该去找工作,到社会上闯一闯。

    我把求职的目标定为大型集团公司,以便充分体验生活。很少有集团公司招收中文系学生。加上我身材瘦弱,企业担心我没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以面试总是通不过。对我有意向的是几所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岗位。我也很想做老师,但是想到高中语文老师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搞应试教育,没法自由地向学生传授真正有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成长的内容,所以放弃。

    后来,我听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了。想起沈飞德老师的建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报了名。意外地是,没怎么准备,竟然考上了,被杨浦区审计局录取,主要任务是在办公室起草公文、领导讲话稿、会议材料等。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我一下子懵了。对于政府机关,我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求知欲很旺盛的人,我对未知领域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恐惧。因此,我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一直努力工作至今。

    毕业多年后的相聚

    回望来时路

    从文基班毕业,已经超过12年了。12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发奋学习的经历,犹在眼前,挥之不去。在我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文基班带给我的精神财富都一直滋养着我,激励着我奋发向上。

    1、胸怀天下,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

    文基班的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寄予厚望,要求我们为内心追求不懈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无论身在哪里,从事什么岗位,我们都不应该是那种只关心眼前琐事,被俗物所累的人。要有理想,高瞻远瞩,追求有价值的东西。我一直向往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功名利禄、物质享受,很多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不过是王安石笔下的浮云。我们要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去做对国家、对百姓有意义的事情。

    2、崇尚自由,发展健全独立的人格

    文基班的老师们经常强调,复旦人的气质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复旦大学人文精神的写照。自由,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做出选择。追求真理,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无用,意味着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独立,意味着靠自己,不依赖他人。我们学的是人文基础学科。这些学科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名誉、地位、金钱、利益,但是,它是渗透到我们骨髓里的价值观,影响着我们人生的选择和走向。无用,乃大用也。

    3、博学笃志,成为如饥似渴的终身学习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文基班老师们对我们的要求。我曾经只看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进了文基班之后,眼界大开,文史哲,甚至理工科的书都看。工作以后,回复旦大学攻读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自学经济、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考出了经济师、审计师、助理会计师职称。在办公室,我不仅仅起草公文,还做了支部、纪检、档案、会计等工作,全方位学习、锻炼自己。因为,文基班的学习经历告诉我,成长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学问没有止境,个人成长也没有止境。乔布斯的“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荆棘鸟_84fa:我们是同行哦!喜欢你文中满满的正能量。
        黄澄璨:@荆棘鸟_84fa 太好了,有空多交流!
      • 阿毓_4f30: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是2012的在职MPA,我也喜欢收藏旧书,请问文中提及的复旦旧书店在哪?现在还有吗?
        黄澄璨:@阿毓_4f30 哦,我们是校友,我后来读了2009级MPA。复旦旧书店还在的,在政肃路55号2楼
      • 海东_89e1:我曾经的同桌原来是这么一个大才女!不要让公务员职业变成束缚你的枷锁,愿你飞得更高!
        黄澄璨:@海东_89e1 谢谢海东鼓励!我会努力的,我们一起加油!
      • 一朵胖小花:你的文字让我看出了你的认真,我也是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可是文学素养却和你差了好多。很敬佩你。你的专业知识很扎实
        黄澄璨:@一朵胖小花 谢谢你的夸奖!你谦虚了,都是热爱文学的人,我们以后多交流哦
      • 夏韩飞:好棒!敬佩学姐!复旦曾经是我的梦,只可惜一直被高高挂起,没有为她付出足够的努力。温馨提示:谈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两个都打成了性善论哟
        黄澄璨:@夏韩飞 谢谢你耐心地读完我的文章!你还可以通过考研进复旦读书。有空多交流哦

      本文标题:守望精神家园 ——一个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学生的内心自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eb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