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讲究对等价值,就是我们接受的价值要和自己提供的价值等同,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否则一旦失衡,关系很难长期保持,因为吃亏不会一直存在,这是人性的自我保护。
当别人提供给我们帮助或者分享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及时反馈,一来是表示感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另外对方提供的东西是否是你所需要的,这个你要判断清楚,不是有价值的东西就能转化成能量,要因人而异,因自己所需而议,对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要及时反馈,不然对方会默认你喜欢,就会肯定这种行为,继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即我们要学会拒绝。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也不能太放任自流,以时间为由,将战线拉长,最终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阅读一本书,不能超过半个月,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每天不进行复习巩固,昨天看的内容今天就会忘记,最后看似读完一本书,其实对其中的内容并不连贯,得到的体会也是片面不深刻的,这时候该如何改变呢?
第一步:总览全书,了解书的主题内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来进行分类。
第二步:将每一类进行细分,也就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内容展开,写在纸上,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并持续记忆,熟记于心。(这是这本书的大纲,有了它,就有了书的主干,你只需要增加细节和关键词即可)
第三步:回归到书的每一章节内容,仔细研读,可以理解的阅读快一些,举例论证的可以跳过,提出关键词或者重要的结论性语言,记录,添加到思维导图中。
第四步:固定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完之后,最好立刻写一个总结和感受,分享给你的小伙伴,这样可以提升你的输出和理解能力。
第五步:第二天阅读之前,可以冥想昨天的内容,记忆不深刻的地方可以借助做的思维导图进行提醒和补充,让每一次的知识都有关联性,系统性,尽量不要割裂开。
第六步: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完善思维导图,在大脑中过一遍,加深记忆,查漏补缺,看看那一个环节缺失,可以及时重新阅读该章节。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写一篇总体的读后感,或者说是启示录,自己得到什么,可以提供给别人什么样的价值,可以带来什么改变,可以运用到哪些地方和领域,如何去做。
阅读的目的不光是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让生活更幸福,让工作更加有效率,让社会更和谐,让自己更优秀。集百家之所长,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所以要分享,分享的目的不是给自己设置对手,而是更好地理解我们掌握的知识,工具再好,如果找不到用武之地,它就是废纸一张,如果一个方法无法落地无法践行,那就是一句废话,产生涟漪的石子才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