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达人榜散文读书
No.59《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

No.59《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1:22 被阅读11次
No.59《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

核心书摘

《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作者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并设计出对应的精进路径,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这样,你只需要非常小的力量,就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适合谁读

1.每天都很迷茫找不到生活目标的人

2.即将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

3.重度知乎用户

关于作者

采铜,惯于使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学什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能力始终得不到上司认可,工作越干越没激情;身边朋友的孩子钢琴都六级了,自己的生活却一直原地踏步;看上了新款手机,因囊中羞涩只能悻悻作罢。摊上这些问题,还有破局的可能吗?答案,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优秀,是一种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喜欢自己的感觉。优秀意味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到优秀并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口号,你可以试着从几件事入手,比如学会管理自己时间、规划长期目标,以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的文章为你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提升法则。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你还将发现:

· 为什么梁漱溟只有中学的学历却可以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 为什么既要追求极致又不能要求完美;

· 为什么游戏是一种掌握信息高效率的途径。

做一件事前,要考虑收益大小和时间成本

时间是一种宝贵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茫然的,整天荒废度日;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焦虑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有些人则很无助,知道时间宝贵,却不知如何利用,眼睁睁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的国学大师梁漱溟曾用两个字回答:“郑重”。即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梁先生一辈子都在践行“郑重”这两个字,他恪守本心而知时间轻重缓急,尽全力无保留去做事情。14岁时就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堂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在哲学上的建树令人高山仰止。

他的两字真言如何指导我们具体的时间使用呢?简言之,把自己看作一枚钻石,选择半衰期长的生命历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事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收益值指的是这件事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包括心智,情感方面,也可能是身体,物质方面;半衰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败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自然界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半衰期长的物体是钻石,它的半衰期达6000年。在这里,我们用半衰期表示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根据收益和半衰期划分,日常的事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找到真爱,学习有效的思维技巧,寻找自己事业的贵人。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如玩一下午手机,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练习一小时书法,读懂哲学经典著作的一个章节。

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这种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挑起并参与一次网络约架,看色情小说,以及围观一场莫名其妙的纠纷。

将所有的事情进行划分,你就知道想成为一名厉害的人,应该少做“短半衰期事件”,把时间和精力尽量放在“长半衰期事件”上,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受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但是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只有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做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追求人生的目标时,要注意避开四大假象

生活就是一个三岔口接一个三岔口,每天都面临无数选择。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甚至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呢?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朱光潜曾检讨自己年轻时由于没有衡量好轻重缓急,导致花费很多精力读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写了一些不值得写的文章,也做了一些不值得尝试的事情,感到懊恼不已。朱光潜说,要想衡量本末轻重,就要有“价值意识”,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而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有四个常见的假象,容易让人掉入陷阱。

第一个假象是赛道假设,掉入赛道假设的人,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忽略了路途中的风景,战战兢兢的盯着眼前的赛道不停的跑,忘了还有别的路径和选择。

第二个假象是低关联假设,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没有关联度。而真相是,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目前看不到意义所在,但若干年后就会发挥其特有作用。

第三个假象是僵固心智,认同这种假设的人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不再努力。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倒越挫越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个假象是零和博弈。暗自认同这种心智的人,在人际竞争中,更加倾向从他人处争夺利益,而很少能搭建双赢的局面。

以上这四种假象在不经意之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该是和他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僵化的教条理应被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替代,从而开拓更广阔的生命视野。

只有行动,才有机会成功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其中有个关键的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将产品最快的制作出来,此时产品只具备基本功能,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尽快的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随后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不断优化。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进行市场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无法基于反馈来优化,结果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

说这个概念,聪明的读者马上能举一反三的使用在与“拖延症”的斗争中。完美的计划可望不可求,想好再做已经太晚了,即刻行动才是正途。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比做好它更加重要。因为只要开始做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好。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

学习有很多种形式,在图书馆捧一本书边看边记笔记是一种学习,在咖啡馆喝一杯咖啡看Kindle是一种学习,在车上收听我们今今乐道的音频书也是一种学习,还有人问,叫上好朋友联机打一局游戏算不算是一种学习?

其实,游戏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游戏式学习还是一种获得和掌握信息的高效途径。虽然游戏上手必须经历一个熟悉的故事背景,掌握基本操作和形成游戏策略的学习过程,但学习的植入感觉在游戏中并不明显,因为这个过程往往被巧妙的设计成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符合情境的任务和挑战。同时游戏的天然优势也让学习变得自然而有趣:

调动了多种感官即时反馈;

动态的情景使人保持兴奋度;

渐进的挑战难度,符合玩者的学习曲线。

最重要的是,把知识当成一个技能来学的心态。在游戏中,你对信息的识别转化为知识,最终将变成游戏中自我生存和保护的技能。例如,最近超级火爆的王者荣耀和荒野行动(吃鸡游戏),玩家组队推塔或者完成游戏挑战,获得胜利。看似是在玩游戏,但却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阵容是不是够好,队友是不是给力,团队意识如何,局势如何等等,需要随时进行战略调整。虽然是虚拟的人物,虚拟的场景,但这跟带领一个小团队攻城掠地其实相差无几。

在学习和读书过程中,如果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那只能是一个学习的低级段位者。若想做一名高段位的学习者,需以既成知识为核心,调用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形成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要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求知的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技能。将客观信息识别后输入大脑,变成知识,再梳理并输出,就变成技能。这就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消化、信息输出的过程,期间关键的环节就是输出。

输出可分为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和设计式操练。也就是说,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写作、做游戏或者设计方案的方式来解决特定问题,而这一转化过程也就是知识成为技能的过程。这三个途径能告别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形象,从低段位的读书人跃升至高段位的技能拥有者。

为大脑减压,开启单点任务

这是一个过于快节奏的社会,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信息的繁多和冗杂使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关注了超过大脑负荷的信息。这些东西塞满了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思维的精进需要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卸载:轻装上阵,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为大脑断离舍。具体说来有几个可行的建议: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屏蔽网红信息;重视事实信息,忽视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第二个过程是加载:培养大脑能够灵光乍现的能力,驱动潜意识的工作程序。这个灵光乍现,我们在此指的是创意或针对某一事件的解决方案。创意的产生有如下流程:首先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原始资料;其次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然后终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此时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一闪”的时刻;当捕捉到这个灵感的时候,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对目标追求极致,对非重心学会舍得

胡适早年间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中虚构了一位差不多先生,他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适在文中写道:差不多先生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是很分明;有鼻子和耳朵,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精明,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无数人都学他的样子,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因此,努力精进的第一步是要努力追求极致。

努力精进的第二步是不要凡事追求完美。听到这可能读者就挠头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呀。究竟是要不要追求完美和极致呢?

努力过程的准则在于“舍得”,有舍,方才有得。要对目标追求极致,对非目标采取非完美的方式。在生活中,常遇到经历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对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可到最后没有什么领域是真正擅长的。就像挖了很多浅口的井,只能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坑,想打出水是不可能的。

针对这种现象,著名数学家塔勒布提出了“杠铃理论”,即同时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在一些领域投入大部分精力,构建能够抵御“黑天鹅”风险的知识结构,即专注在一个既定领域的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少的时间,进行大胆和积极的尝试,以博取正面迎接“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追求成功道路上的七点黄金法则

每年我们公司都要招收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他们,我心里常常会浮动一句话:欢迎你们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从我们呱呱坠地,进入家庭生活,随后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最终迈入社会,这是一个从温室到游乐园,最终通往丛林的一条路径。在温室中无忧无虑的享受呵护,到游乐场中面对有答案有底线的挑战,最终到荒野求生的模式,我们的心智模式和对成功的描摹已经被重塑了。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人的前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的路不只一条,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认清方向,找准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发展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触碰到成功的目标。

书中给出了以下七个荒野求生中的锦囊妙计: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内心准则;

2、以质疑的态度审视最理所应当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只在固定时段接收;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并为其发展设计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将其发展为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试验,让两者互相激发。

把以上这些方法融汇贯通,并付诸实践,将会让我们更快地接近成功。

总结

成功,是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成功是什么样子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说法。但成功不应该是把你和你的生活变成你讨厌的样子。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在目前的状况下,在正确的方向上,再精进一步,离你脑子中设想的厉害的状态再进一步,我想,这是远比富有更让你觉得幸福的事情。

《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金句:一个人之所以厉害,一定是完美地发挥了自身的独特性。
No.59《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

本书的作者采铜指明了七个人生重要的精进方向,让迷茫的人们看清了人生的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59《精进——如何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h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