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巧艺》
【原文】
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译文】
荀勖善于辨别乐音正误,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暗解。他于是调整音律,校正雅乐。每到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殿堂上演奏音乐,他亲自调整五音,无不和谐。阮咸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神解。每逢官府集会奏乐,他心里都认为不协调。他既不提一点意见来纠正荀勖,荀勖心里就顾忌他,终于调他出京任始平太守。后来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得到周代一把玉尺,这就是国家的标准尺。荀勖试着用它来校对自己所调试的各种乐器的律管,都较标准尺短了一粒米的长度,于是才佩服阮咸识见高超。
01 世家名门,以德服人
荀勖是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出身于世家名门。荀勖的父亲荀肸早逝,荀勖幼年时由舅家抚养。
他十分聪慧,十岁时就能做文章。荀勖的堂外祖父曹魏太傅钟繇曾感叹道:“这孩子将来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
荀勖成年后,博学多闻。正始年间,他被大将军曹爽征辟为掾属,又改任中书通事郎。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在高平陵事变中被诛杀。当时曹爽的门生、故吏没有人敢前往吊丧,唯有荀勖前往,众人于是也尾随其后。
后来,荀勖被任命为安阳县令,又转任骠骑将军从事中郎。荀勖在任安阳县令期间,治理有方,百姓为他建立生祠。
之后调任廷尉正,又参谋大将军司马昭军事,赐爵关内侯。转任大将军从事中郎,领记室。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想要秘密讨伐司马昭,当时司马昭的掾属孙佑等人守在阊阖门。
司马昭之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以从东掖门进去。”司马干进入后,司马昭责怪他来得太晚,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说明后,司马昭欲将孙佑灭族。
荀勖进谏说:“孙佑不让安阳侯进门,确实应深受责备。然而事情总有顺心的不顺心的,用刑轻重不能以喜怒为转移。成倅有罪,刑只及于本人,而孙佑却要全族诛灭,恐怕天下义士们会有所议论的。”于是只免孙佑为庶人。
当时,官骑路遗请求作为刺客入蜀行刺,荀勖对司马昭说:“明公您以至公之道治理天下,应该举正义之师来讨伐叛贼,用行刺的办法去除贼,这不是以德服远人的道理,也不能为四海之人做榜样。”司马昭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景元五年,钟会之乱被平定后,荀勖随司马昭回到洛阳,并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之事。
当时,将要派使者出使东吴,让诸位文士草拟与孙皓的书信,司马昭选用了荀勖所作之信。
孙皓接书后回报说愿意和亲通好,司马昭对荀勖说:“您之前作的那封信使吴国顺服,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
同年,司马昭进位晋王,他任命荀勖为侍中,封爵安阳子,食邑一千户。
02 校正音律,整校典籍
荀勖曾经掌管宫廷乐事,曾研制笛律12支,以校正音律。
泰始十年领秘书监后,与中书令张华等依照刘向的《别录》整理宫内藏书。荀勖的管口校正数是早期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晋书》和《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较多的记载。

荀勖由于工作繁重,上书辞去乐事,专心致力于图书的校勘编次。
他们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
荀勖的《中经新簿》现已失传。根据文献记载,《中经新簿》虽然只记书名、卷数,对撰写人略作释语,并无提要,著录方法也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根据《七略》以后300年中的学术变迁,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庋藏的方便,因袭郑默的《 中经 》,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献分类格局,构画出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评价】
司马光:
勖有才思,善伺人主意,以是能固其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