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套带拼音的国学经典读本儿,李新路主编,一共11本, 包括《论语》、《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治家格言》、《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笠翁对韵》。自己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又办了一个鲲鹏展翅国学经典诵读班儿,把本套书当做教材。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十分惊人,有意向社会推广。于是我在网上订购了几十套,利用周六在图书馆门前宣传国学经典诵读,加微信出售教材。
我看见学生和家长来借书,就主动走上前向他们推荐这套书,不耐其烦地的向他们说这套书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应该买套陪孩子诵读,又有注释和译文,十分便利学习。我向他们介绍诵读的方法已经传了几千年了,小孩儿的专长就是头脑的记忆力好,我们要在这个阶段让他们多读多背,以后到了十三四岁,智慧就慢慢开了。读国学经典,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品质养成,能够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于会让他们的思维开阔,格局变大。比如懂得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孩子心中有鲲鹏,有理想,有志向,有胸怀,有气度。可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感兴趣,有的不听完就走开了,甚至有的根本叫不过来。于是我就想调查一下原因。
我问几个初中生为什么不想读国学经典?她们说:”我们喜欢玩儿,我们喜欢吃,我们根本就不喜欢学习。你找我们,你找错人了。”看着她们拿着棉花糖在吃,看见她们又拿着鹌鹑蛋儿在吃。此时方明白了犹太人的母亲是多么的聪明,他们在孩子极小的时候把蜂蜜抹在书上,然后让孩子用手蘸着吃,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书是甜的概念。而我们的孩子视书为畏途为猛虎,把读书当成吃苦!
我问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什么不想给孩子买这套书? 她说没用。还反过来问为什么要推销这套书?你应该利用你的专长去办一个孩子的作文辅导班儿啊!阅读理解班儿啊!我给她说读了经典就可以解决写作文难,阅读理解难的问题。她根本就不相信,摇着头走了。
我又建议 一个男学生,可以读一读经典,他有礼貌地说我们学校也发了。我问他发了什么书,他说发了《弟子规》,《孝经》。我说你是不是对其他的也感兴趣?他说没有时间。初二学期又开设了物理和化学两门儿新课,今天写不完作业,做不完卷子。是啊,现在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都陷入了题海当中。清晨背英语,基本上占用了整个早自习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读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这样下去,如何是好?虽然我个人认为,经典比课内教材还重要。
有一个家长,我把书拿了在跟前,他说这些书啊,我不买也不让孩子学。这是在给孩子喂毒啊。孔家店都打到那么多年啦。封建余孽怎么又死灰复燃啦。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受伤。我问他自己真正的读过《论语》没有,他说根本不会去读的。话不投机半句多,连道理我都懒得跟他再讲了。
终于说动了两位家长,他们拿走了两套书。 并说这 些书很重要,现在各学校都要求学习呢。背诵这些经典,对学习文言文和写作文一定会有帮助的。这两位家长虽然说的不完备 ,但是已经点出了我办读经班的意义。
是啊,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经典有没有用?有没有利于学生眼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没有时间学经典?怎样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经典?都是我们要弄清的迫切问题。
并且我们要寻找出一条路子来,怎样才能传承中国的文明?高层领导者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高考这个指挥棒应该往哪个方向指挥?学生的教材应该怎样侧重?英语是不是应该让位?小学初中的外国寓言和童话是不是应该后退?
“绘事后素”意思是说绘画在一张白纸之后。一个人有了一个纯色,才能呈现出多彩的生活;一个人有了美德,才能有更丰富的人生意义。经典文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担当,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根和源。只有让它焕发出生命和活力,这个民族大树才能长得更茂盛,我们的民族文化长河才能流得更长远。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经典,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