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三,初一和初二沉溺于手机的推送与家人的互动当中,今天一觉醒来,10点吃了早餐,觉得非要找些正事来做做不可,不然那会有一种饱食终日却无事可为的罪恶感。
然而,还是例行刷了一波公众号推送,可能公众号也在过年,得到的有效信息寥寥无几。
现在已经是11点半了,相当于八点早起了,过了三个半小时才意识到要干正事了。
看来,要排除春节假期的各个诱惑和干扰,没有一定的定力真的是很难。
今年的初三一早就下了阵寒雨,同时寒风刺骨,让思维在这时候也得以沉静下来。
而春节假期的好处就在于有类似这样的沉静空余,去理一理自己平日无暇顾及的烦乱事务,让自己能够回顾自己的不足。
今天有种比以往更加强烈的认识,就是手机真是分散人精力的“大杀器”。
它就像是小时候一直诱惑我们的甜食一样,让我们沉浸于饕餮它的快感,感觉暂时吃饱了,但是它又毕竟不是主食,不能当饭吃。
最重要是让你糖分过高,影响身体健康;而手机是让你的认知碎片化,停留于浅薄的层次,不利于深度阅读和深度认知,然而它已经分散了你原本要去做正事的精力。
今天读到一本书的片段,是与提高目标感与专注的内容有关的:
“专注自我会带来情绪的不稳定性。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会带来一种情绪的稳定、一种融合积极和稳定的生活 ”。
可以预见,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和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专注都将是稀缺品。
而要进一步挖掘专注的价值,提升目标感和把一件心心念念的的事情干成的决心是很重要的。
今天总结了两个方法,准备身体力行:
1. 设立专注力损益的固定账户
每天专门空出三个时间段是不可以刷手机微信,公众号或是信息的。这时候的手机就可以设置为锁屏模式。
本人根据个人的作息规律和跟黄金时间段的特点,把每天早起的五点半到七点,每天中午一点到两点,每天晚上的八点到九点设定为锁屏模式。
关于怎么设置时间段因人而异。
本人选择这三个时间段,是因为早起是创作和进行灵感方面工作的黄金时间,而中午是思考一些问题的无人打扰的休息时间段,而晚上八点到九点又是可以开启晚上作业或是思考的高效时间段,或是高质量陪伴家人的阶段。
而一旦设定出时间段,这时候面临的最大障碍就会来自于信息焦虑,这就跟孩提时代断奶似的,其实更大的是要克服自己心理方面的恐惧,而这种短暂的隔绝毕竟是饿不死人的。
另外,在这三个时间段要有仪式感,如果不是因为家里或是工作紧要的事情非开机不可的原因外,坚守规则没有开机,就要奖励自己相应的金额(根据自己的时薪来算或是自己定义这部分时间的价值)。
而奖励出去的钱放在账户里是不可以动用的,放在每季度或每半年完成独立核算之后方可使用,这相当于成立一个专注奖励的固定期限账户去观察自己的所失所得。
一周下来,看看自己在这三个时间段能挣多少钱,通过反向计算自己没有得到的金额, 除以理应得到的总金额,就能测算出自己的专注力的价值损耗有多少。
人都是害怕损失的生物,经过几轮下来就知道浪费时间在一些无用的手机事务上,自己的精力损失有多大。
反过来,就是自己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片刻放下手机的操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把精力的优先权从手机聚焦到了自己的思考和个人事务上。
2. 每天集中精力办三件最重要的事
前一天晚上,需要提早设定第二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其中一件是跟主业的工作目标有关的。
其中一件是跟副业的更文有关的。
其中一件是跟家庭关系或是身体健康及其运动有关的。
如果还有另一件事的话,就是学会主动休息。
预留出足够精力的空间去在自己最黄金的时间段去深度开展工作,用闭环的心态去把事情集中突破,而不是事而不决,还堆叠到第二天。
同样地,可以采取刚才的思维方式和测算方法,用未完成的事件的概率就可以核算今天的执行力的未完成度。
这样,一周一个月下来,就可以真实看到聚焦在突破效率方面改善所减少的经济效益损耗。。
通过这两个方法,把损失量化成金额或是数字的转换形式,就可以给人非常直观地看到目标感提升所带过的经济效益,这相当于用经济学的方法给出了可以确认的损益核算方法。
这总比唠叨地把大道理讲过一遍又一遍,更加让自己感受到专注力流失和精力浪费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因此把时间和专注力的流失,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损失,才会更有触动。
看了那么多大道理,过不好一生,都是有原因。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经济学的思维,还有知道做到的量化方法,以及践行的决心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