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方言喜欢用叠词,尤其晋中吕梁。什么花生豆豆,柳树枝枝,别针针,酒盅盅,说着亲切,听着也热乎。
油花花,记忆里只在春节时出现,是各家招待客人的一种点心。外观都差不多,清一色祥云图案,但是口味不一样。舅妈家是发面做的,吃起来松软,姥姥家是油酥麦芽糖面做的,吃起来酥脆。到姨母这一代,大胆改进,有加黄油的,有加芝麻的,还有加红糖的,风味越来越多。
近几年大家都热衷健身减肥,姑娘们更是严格奉行低碳水零油脂,油花花在年轻人眼里成了阻碍美丽的大魔王,所以各家的茶几上都不再摆油花花,取而代之的是冻干蔬果,每日坚果之类的健康食品。
但作为童年最喜欢的点心,实在不忍它退出历史。何况比起奶油蛋糕什么的,它的热量算不上什么,口感比饼干更酥脆,只是做起来比较麻烦一些。这也是平时不炸油花花的缘故。
物质丰富粮食充足了,人的舌头被宠得刁钻苛刻,反而享受不到五谷之香。所以老人们说,饺子好吃也不能天天吃,常说七分饱最佳,不单是减轻胃肠负担,其实也是给身体留一点时间和空间,慢慢品咂食物的本来味道,获得一种纯粹的满足感。
什么节吃什么食物,这样最好。
现代人总说过节没意思了,吃什么都没胃口。这多半是因为节日食品成了日常零食,什么月饼粽子元宵饺子,只要有超市,随时都可吃到,而且口味多样。来得容易,吃得方便,节日食品成了方便面一样的东西,当然就不再稀罕。所以现代人不知满足,实在是五官被声色犬马的花花世界给宠坏了
人的嘴是无底洞,不能惯,要欠着点才知好歹。附近糕饼店就懂这个,它只在元宵节时出售汤圆,人们说他家的元宵比任何一家都好吃,一到元宵节,比别人贵好多都有人抢。说它饥饿营销,还真不假。
点心这个词很明确告诉我们,就是不能多吃,点一点就可以了。凡是叫点心的,离不了高油高糖或奶制品,大多适口而不宜五脏,所以不可贪食。
油花花也一样,不能多吃。传统上也只有过年才做油花花,通常在腊月祭灶前做好,腊月二十三晚上,与糖瓜一起做供品用,等灶王爷享用完,小孩子就可以吃了,一人拿一支,满口酥脆,清香满溢。
油花花做起来比较费事,单单和面就很讲究,从配料到醒发,一步做不好就影响口感。
今年只试试水,做小一点,尝尝就好。做下来结果还算满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