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提出过“知人论世”的文学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更被很多文学评论家奉为圭臬。
但现在读书之前,我经常有意先不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免先入为主,看书时脑中对书中内容自带框框。
不过看文物展则不一样,毕竟古代那些名瓷在外行人眼中看来都不如某宝上九块九包邮的马克杯来的实用、好看。甚至还不如自家碗柜里的饭碗实用。觉得自家的花碗更方便拌炸酱面。
我对章乃器的了解除了课本上关于七君子的名词解释,便基本完全来源于其子章立凡写的一篇文章,记述其父建国后的工作情况。
文中曾提到他父亲喜欢收藏,后来因缘际会的散落不少,他曾在观复博物馆见到过他父亲当年收藏的一件钧瓷挂屏。我也在参观观复时见过此屏,只是当时还没有读到这段故事,回头想来,感慨万千。
看文物展就是这样一件事,玻璃柜中小小的一件文物上可以有一个漫长的故事。如果多做一点功课,看展时会有更多收获。
此次在国博举办的《章乃器捐献文物展》展如其名,所展出的100余件展品都是章乃器捐献给国家的文物。
因为是个人收藏,以收藏者好恶为标准,主观性极强。与常见那种以朝代或文物类型分类的文物展又大不一样。
主办方按物品属性分类,诸如商周鼎器类、铜镜类、瓷器类等等,并有章乃器生平介绍。
这种展览对于了解一些章乃器生平、懂得一点文物鉴赏知识的人而言,内心都会有较为复杂的感受。
而自家这种门外汉,只是看个热闹,瞧个新鲜而已。
虽然,回想其章乃器一生的经历,很难不感慨。让人忍不住想起卷福的名言来:The wheel turns, nothing is ever new。(局势如车轮转动,世事无新事。)
某山泉有名言云: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其实这些文物的拥有者们又何尝不是文物们的搬运工?许多贵重文物的流传史便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一件件文物在它一代代主人手中的变迁,默默为“世事无常,时时变化,万物轮回,生生不息。”这句话用事实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