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共光辉文学共济会生活、文字
【锦】讲日本 | 为什么日本人死都不辞职?

【锦】讲日本 | 为什么日本人死都不辞职?

作者: 锦璱年华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21:12 被阅读19次

    文:锦璱(简书)

    喜欢看日剧的亲,应该知道,能有机会在日本企业入职为正式职工,几乎很少会跳槽。这里面的原因有三:

    一是终身雇佣制。绝大多数的日本企业都采用终身雇佣制,工资会随着工龄递增,尤其是在论资排辈的日本社会,老员工不仅受人尊敬,福利待遇也很优厚。除了有极少部分人会因为破产、裁员、合约期满被迫离职,正常情况是会从正式入职一直做到退休。

    二是大环境经济不景气。无论是2015年,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给出的社会定义 “低欲望社会”;还是2009年,咨询师松田久一所做出的《厌消费世代的研究》;诸如此类的言论都一致指向了日本所面临的长期困境——经济停滞。

    受次贷危机影响,日本虽努力摆脱负面影响,但经济情况始终不太乐观。据日本新华侨网报道,2013年,日本非正式雇佣的临时劳动者达1900万,超过全球劳动者的1/3。2016年,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同年7月失业率达到21年低位,日本就业虽有好转,消费却依旧低迷,很大原因归为临时工太多。

    三是社会价值观影响。之所以最后才来讲日本社会的价值观,是因为这点对于日本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比深刻。不了解日本的独特价值观,根本就看不透日本影视剧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更读不懂日系文学所揭露的人性黑暗。

    忠心,是日本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企业很难接受一个频繁跳槽的人,通常这种人特别不受欢迎,很难重新入职,这与中国人一贯持有的观念截然不同,在中国,我们会无限放大好的工作机会,“东家不做做西家”,只要有本事,何愁找不到好工作。

    然而日本人则不同,受忠心所带来的执念影响,他们就算过劳死,被工作逼到自杀,也不敢轻易辞职。

    关于这点,中国人不太容易解读,毕竟中日两国的国情、社会价值观差异太大,实在无法相提并论。

    透过本宫接触到的日系小说、动漫、影视剧,日本文化充斥着浓郁的矛盾双重性,他们深刻洞察人性,却又冷酷决绝。

    日本人既有被世界津津乐道的和风之美、东方禅意,更有一旦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与世难容、轻言放弃。

    日本固然经济发达,自杀率却在全球名列前茅, 影响自杀的原因虽各不相同,却暴露出日本社会一个很另类的审美倾向——“死亡美学”

    将“死亡”上升到艺术之美来看待,在东方文化中,日本理应算是一朵奇葩,而“奇葩”一词也是很有意趣,莫名间成为网红用语,带着无法直视的贬义。

    殊不知,该词原意却是指那些独一无二、出众、美丽的事物,可以拿来形容花花草草,也可以是作品,亦或是有特点的人事物。

    日本人的死亡美学,其实在那些有名的文学大师身上可见一斑。比如写下不朽名作《罗生门》的大文豪芥川龙之介,对于复杂人性的拷问透彻且深刻,却是死于服毒自杀,享年35岁;受芥川龙之介影响很深的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尽了一段可耻人生,执着自杀无数次,终于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也就是1948年与崇拜他的女读者一齐投水自尽,时年39岁;以三部作品获得诺奖的川端康成,将理想美学巧妙融入到他的许多作品中,写下的爱情悲歌让人缠绵悱恻,最后竟然是口含煤气罐自杀,未留遗书。

    文学大师们尚且如此,日本普通民众显然很难从过于普遍的文化基因中脱离出来,他们解脱生活之苦的死亡方式,更倾向用无声离开来表达,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常常死得很隐秘,尸骨难寻。

    在日本有着“死亡森林”之称的青木原树海,原本只是一个坐落于富士山下的风景区,景色秀美。然而短短70年间,来此自杀的人数就超过500人,尤其是每年三月正值财政收尾阶段,更会有各地自杀者前来打卡。

    好在日本政府进行了很多干预,各地防止自杀措施奏效,经济也在逐步回转,据中新社东京报道,根据日本警视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自杀人数下降3.5%,连续8年下降。

    虽然写下过法医学禁书的鹤见济坚定声称:“自杀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如日本预防自杀协会醒目写在“死亡森林”的温馨提示所言:“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一项珍贵的礼物。请再想想你的父亲、兄弟姐妹和孩子吧。不要独自承担一切,告诉别人你的痛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讲日本 | 为什么日本人死都不辞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qs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