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设计·上篇

作者: 一鸣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7:30 被阅读225次
    【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上一篇:小说剖解·下篇】

    小说设计是什么?

    小说设计并不高深,大家可以简单理解它是写作之前的构思过程。记录一个灵感点子,记录突然想到的人物对话,对小说人物关系进行梳理,思考故事下一步的走向,诸如此类都可以算是小说设计。

    小说设计的产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比如写在纸上的字,画在本子上的线条图画,保存在电脑里的表格和思维导图文件。无形的东西可以是脑袋中的画面,已经理清的更详细的故事线。

    知道小说设计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我们并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做小说设计。如刚刚所列举的操作,这是自然完成的事情。当灵感来临,我们很自然就那样做了。只不过有些朋友所做的设计还比较粗浅,没有在这方面做得更多挖得更深,没有把小说设计当成创作的一个特定环节,并有意识使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去完成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也有自己的设计习惯,我接下来分享的方法不会适合每一个人,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写作过程,了解我在这个阶段可以做哪些事情,而且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我打算写一部小说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已经有一些作品大概的样子,某些关键人物,故事背景,故事走向和主要的情节冲突。这些东西有时候因为情绪触动,像喷泉一样涌出来;有时候像深藏的地下水,我要冥思苦想才能挖到一点点。这些信息往往以画面和感觉为主。

    画面这一点相信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当我听到一首气势恢弘的音乐,我的脑袋里会出现一些战斗画面,然后我从这些画面入手,设想为什么会有对战,哪两方的势力出现了矛盾,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联想下来总有一些关于故事线的蛛丝马迹,我就整理记录下来,并不断联想扩展,让故事越来越丰富。

    感觉这一点不太好解释,我就以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吧。在几年前的冬天,我跟朋友到某个公园玩,看见有人在草地上放风筝。我突然想到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就像风筝一样,加之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有了一点情绪触动,于是就想到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就像风筝一样,你以为把她握在手心,可她却在远远的天空里飘着。有时候牵在手里的那根线突然就断了,你甚至看不见风筝掉落在什么地方……”就是这种惆怅又缅怀的感觉在心里不断酝酿着,总觉得有些东西要倾诉出来。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回想起过去的某些人某些事,于是便构想出相应的故事,将这种情绪尽情表达。

    当我有了某种强烈感觉,我比较容易构想出相应的故事去表达那种感觉。我认为感觉本身就是灵感,因为感觉(情绪)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可以催发出很多画面,而基中一些画面稍加提炼就可以改编成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完整的事件。

    在写小说正文之前,我先掂量一下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够。如果那是一个规模很小的故事,只有几个人物,故事线并不复杂,故事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整了,那么我可以直接开始写正文。

    如果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预计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作品,那么在写作之前我要先梳理相关的内容。我先构思主人公的身份背景,他大概的性格是怎样的,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大事,这些事情又是怎样影响他的成长。在他身边有哪些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对他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他们之间大概会发生什么事件——包括已经发生的或者将来发生的。

    这样构思和梳理过后,我就初步得出一份关键人物的关系图,并且已经构出一些人物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作为一个大情节写出来,也有可能只是在某一次对话中轻描淡写地交待。这些构思出来的结果一般会记录在电脑文件上,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文件,也许是一个思维导图文件,也许是一个表格文件,反正只要用得称手,哪个工具都可以拿来用。

    初步构思过后,我的思维可以进一步被打开,原来没有想到人物会自动浮现,原来没有想通的点子也可能突然想通,人物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清楚,他们之间的故事也会更多。

    这个构思的过程不断重复,甚至在我写正文的过程中还在不断更新和修正。通过不断构思,人物形象会越来越丰满,关于他们的事件会越想越多,故事线越来越长,越来越完整。慢慢地,一份小说设计图会越来越清晰。

    这份小说设计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落实下来,它可以是一堆电脑文件,也可以是我脑袋中各种画面和想法。反正它就像是一份图纸,里面可以找到小说各个部分的介绍和说明,指导我如何组装出自己的小说成品。

    小说设计跟卡文的关系

    在小说写作圈子中,我们常常听到卡文这个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很形象:思维被卡住了,没有办法继续写下去;或者写作的过程很不流畅,总觉得被什么东西阻碍着,写作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又像坐马车走山路,不时被石块卡住车轮,要很费劲才能垮过那些障碍,赶路过程持续颠簸不畅。

    卡文的时候作者常常会不知道怎样继续编故事,两个相邻的事件硬是接不起来,似乎缺少了衔接的齿轮。在这种情况下,事件之间难以组装起来。如果强行把两个事件接拼,总觉得生硬怪异,让人想到壮汉咬着牙推动齿轮,还发出咔嚓咔嚓的杂音。

    有些朋友可能没有体验过卡文这种情况,也不明白它为什么发生。在写作圈子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卡文就是一种损耗的表现,大家可以类推到真实生活中各种损耗的情景。那么写作过程中损耗的是什么呢?可以是各种因素,比如体力,精神注意力,写作愉悦感,成就感,热情,灵感,信心……这些东西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遇到过对写作从不厌倦的写作者,就算那位作者连续几个月保持日更,他也做不到在每天的写作中都保持心情愉悦。而我所遇到过的所有作者,基本上都会有写作的厌倦期,特别是写长篇小说的作者,从他们当时更新的作品质量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写作状态。

    写一部小说的开头部分往往会比较有新鲜感,这时候热情满满,还不时灵感爆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写作会比较顺利,很多内容都不需要经过思考,自然就知道要写什么。基于这样的理由,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建议写作新人优先考虑写中篇小说,如果作者的写作状态良好,也许在整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都不会出现卡文的情况。

    而当写作变成生活中的常态,这种新鲜喜悦的心境会慢慢归于平静,灵感爆发的情况就不会时常发生。某个时候作者忽然发现接下来不知道该写什么,脑袋变得一片空白,这个时候卡文发生了。对于有经验的作者,他们会用各种技巧撑过这个阶段,比如根据当前的人物关系强行增加矛盾;又或者采用更简单粗暴的手法,来一场天灾人祸毁灭一切,然后再从零开始构建新情节。但即便如此,读者看到这些内容还是觉得不自然,有很明显的断裂感,俗称把故事写崩了。而对于没有经验的写作新人,卡文常会中断他们的写作。

    问题在于,卡文经常没有先前预兆,当作者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小说的情节可能已经写偏了很多,那时候要补救会显得比较困难。心累是最大的难题,也就是明明知道可以那样修改,可是一想到要砍掉不少情节,要重写那些内容就有浓浓的厌倦感,没有动力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强行去写去修改,我更建议停下休息。

    小说设计跟卡文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获得一份设计图或者组装图,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避免卡文。在写作之前先进行小说设计就能给故事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避免往自己无法控制的方向写。写小说之前的构思时期,一般灵感状态不错,在这个时候先确定故事的走向,至少不会写出一个坏故事。要是一开始你觉得那是一个坏故事,你可以先把它修正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一开始我们并不能把故事想得很完整,可能只是想出了几个重要的事件,几个关键点,但是作者要确信这几个关键点是有吸引力的,至少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几个关键点就是故事线的灯塔,哪怕到后面的写作中真的出现卡文了,还可以知道我们的故事线应该要往哪里走。要是没有预先设计,卡文的时候就陷入一片黑暗中,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有的朋友可能会对此质疑,写作之前就定下方向,那岂不是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空间?要是我从头到尾都听从灵感的安排,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会更好吧。我不否认完全随心可以写出完整的作品,但是对于“更好”的说法我保留意见。如果作者灵感状态一直很好,确实不用预先设计就能写出不错的作品,但效果未必比预先设计更好。我看到的情况是,作者随灵感发挥写出来的作品在细节的地方处理得很好,但纵观整部作品,协调性并不好。常见的一点就是,某个片段因灵感爆发写了太多内容,显得很拖沓,影响了故事的推进速度,消耗了读者的耐心。

    小说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写作初期就极大地拓宽了你的写作思维,提前为作品预备了很多好点子。以后你的故事格局只会越来越大,故事走向的可能性也会更多,更不容易卡文。而先前不做设计的作品,中途要修改某些设定可能会很麻烦。比如在写作初期你就想到某个关键人物做了一件对主人公造成伤害的大事,你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相处的情况大概很坏,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基调确定下来就显得自然。如果没有做这些工作,初期写他们关系很好,到了某个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在他们的相处历史上加入了那个伤害事件,这样以后的故事更好开展。那么他们之间相处很好就显得很不合逻辑,这些内容可能要全改,作者会显得很被动。


    下一章: 【小说设计·下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设计·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xt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