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事实,说出来多少让人感觉无奈——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做过多少决策。老板给你个任务,你把任务完成了,你没有决策。两个东西价格差不多,一个质量好,一个质量差,你选择了质量好的这个,这不叫决策。
决策,是在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选项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说白了,决策就是拿个主意,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让干啥干啥,或者该干啥干啥,根本谈不上什么决策。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你上一次非常纠结地拿主意,是什么时候?
万维刚老师在他的专栏精英日课里讲解了《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好的选择》这本书,探讨了什么是最厉害的决策法,书中分享了几种能综合提高决策的有效方法
第一,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创造的,“道德算数”。
这是非常常见的方法。比如你面临一件事,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这个时候你可以找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在左边写下做这件事的理由,在右边写下不做的理由,写好之后,你再权衡两边的选择。如果有两个对立的理由重要性对等,你就把它们都画掉,最后剩下的理由哪边多,你就选择哪边。
第二,将重要的决策过程分成四步
1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一般人的做法是从现有选项里选,而……正确的做法是想想你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
2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确认偏误”——如果你先入为主已经有了看法,如你已经“喜欢”某个选项,你就可能会不顾事实的坚持这个选项。而更好的做法是,向很多人寻求意见,对自己的选择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
正如笑来老师分享的一个方法一样,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自己做决定。
3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比如一份新工作,许诺了你一笔很高的工资,这个高工资就有一个特别大的吸引力,你从情感上会特别想拿这笔钱,这时候你一定要从长远考虑。
4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有一定的准备。首先,做人要信守承诺,答应了就要履行。但是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得有所准备,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常犯过度自信的错误。
简单来说,这四步就是:第一,奇计百出,第二,实事求是,第三,从长计议,第四未料胜先料败。
第三,面对重大选择时怎么才能不纠结
从远处旁观。做选择时候的很多纠结,其实是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你的判断。这些情绪往往是短期的,在别人看来,或许你自己过段时间再看,根本不重要,“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那么多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可是我们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从“旁观者”的意见,毕竟最了解情况的人还是我们自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高手要善于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
决断力的作者希思兄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10/10/10”法则,这个方法要求你能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的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10/10/10法则”最适合克服短期情绪,还可以用来给自己增加行动的勇气。
另一个使用旁观者思维的办法是,当你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第四,考虑价值观
以上的几个方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分析利弊,但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面临一个利益计算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比如到底是当公务员,还是去一线城市闯荡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两难选择!有的人认为当公务员很好的,有的人出去闯荡也闯荡得很好。
这个时候,就要看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了。
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prioity)是什么样的,也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笑来老师经常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这个问题就是在不断的打磨着我们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来说,价值观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你接受,你也不一定一旦选择了就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只是一个指引。
以上是一些面临纠结决策时的实用方法,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打磨,完善出最适合自身的决策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