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晚年定论》24:“一心敬你”是个什么梗
向来妄论“持敬”之说,亦不自记其云何。但因其良心发现之微,猛醒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工夫的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矣。若不察良心发现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也。中间一书论“必有事焉”之说,却尽有病,殊不蒙辩诘,何邪?所喻多识前言往行,故君子之所急。熹自来所见亦是如此。近因反求未得个安稳处,却始知此未免支离,如所谓因诸公以求程氏,因程氏以求圣人,是隔几重公案,易若默会诸心、以立其本,而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鉴邪?钦夫之学所以超脱自在,见得分明,不为言句所桎梏,只为合下入处亲切。今日说话虽未能绝无渗漏,终是本领,是当非吾辈所及,但详观所论,自可见矣。
这是《朱子晚年定论》中收入的第四封朱熹写给何叔京的信,只是自第二封起,题目变成了《答何叔景》,一字之差,大概率是编录者的笔误。何镐,字叔京,人称台溪先生,福建邵武人。何叔京与朱熹年龄相仿,先于朱熹过世,朱子与之感情笃厚,专门为他写有祭文、墓志铭和生平志。对于何叔京这样的生死好友,多几封往来书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封信收入《朱子晚年定论》时,因其紧随在《答何叔景》之后,题为《又》。
信中提及的“持敬”,实际上出自《论语》的“修己以敬”,孔子本意是要“安天下”的,后来沿着“安天下”的方向,找到了“修己”这一根本,从而有了“修己以安天下”的说法,更进一步探索“修己”的关键,孔子遍览往圣先贤典籍,概括出了“修己以敬”的方略。所谓“持敬工夫”,就是“修己以敬”进而“修己以安天下”的功夫。
信中提及的另一个说法“必有事焉”出自《孟子》,孟子在同弟子聊天时,讲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然后引出了“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是符合道义的“集义”之事,尽管去做就是了,不必期待和纠结于一个必然的结果,心中对之时时念念不忘,但也不要违背规律做“揠苗助长”的傻事。
信中提及的“钦夫之学”,指的是张栻的为学之道。张栻,字钦夫,又字敬夫,号南轩。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朱熹评价钦夫之学“超脱自在,见得分明,不为言句所桎梏”。说到底,就像找到与自己等量齐观的“异类”。朱熹为学方面体现出的严谨拘泥、深入细致、专注穿求文字、章句训诂,与张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栻身上的这些优势,怎么能不让进入暮年的朱熹感到“心向往之”然“不能至”呢?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艳羡和遗憾呀!
我以前胡乱阐释论说“持敬”学问,现在回头去看自己也不记得当初说了些什么。其实只要依循着纤毫入微之良心发现的那一丝觉知,猛然警醒、振奋起来,使得本然之心澄澈不昧,这才是做功夫的根本要领。一旦明晰了根本要领,自然能够通过做学问通达天道。如果不去觉知、省察良心发现处的纤毫入微的变化,就会空空荡荡,不容易找到做工夫的着力点。我们之间有一封信讨论到“必有事焉”的话题,里面的说法都是毛病,却没有引发争论与质疑,为什么呢?信中所晓谕论说的多是对个人前言往行的看法,这固然是君子修身的当务之急。我以前也确实是这样看的。近来因为反求诸己未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安稳处,才开始意识到那样治学未免太过支离破碎了。如同通过时下各位贤达的看法、说法去学习二程,通过二程的看法、说法去学习圣人,毕竟是隔了好几重的传道公案,为何不能安静的印诸于心,以确立起自心的根底本然,如此一来贤达和二程在言语上的得失,自然逃不出自心的鉴别?张栻先生的学问之所以能够超拔众人、自成气象,一眼分明的是他不为言语所桎梏,只因为功夫下得印心贴切。如今他说话虽然不能滴水不漏,但这终究是了不起的本领,这种妥帖不是我辈所能企及的。只要详为观察他的言论,是自然可以觉见的。
做人做学问,总要带着自己的心上路。倘若心不在焉,纵然能如朱子一般勤奋、苦读一生,也会有终老时“未得个安稳处”的遗憾,必然会有回头看时才幡然悔悟的“支离”之病。总是沉溺在讲论、读书的口耳传递、闻见之学,最终会因为不能印诸于心,不能付诸于行,而成为“为人之学”,最终无法为自己的心找到妥帖的安放处。
自己的心,是无法欺骗的。即便学识修养如朱熹般,也要最终面对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的问题。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做学问时,你可以不关注自己的本心,只是不要忘了,最终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电影《新龙门客栈》中有这样一幕,太监头在魏忠贤一大半盘各色水果中拿起一个橘子,边剥着吃边问下面的小太监——“知道‘千岁’我为什么先吃橘子吗”?小太监试着说:“当然是因为‘千岁’喜欢橘子了”。魏忠贤笑着说:“错!我最讨厌的水果就是橘子,等我把盘子里最难吃的水果吃完了,剩下的都是我喜欢吃的”。做事做学问,虽不必时时处处如魏忠贤一般用心算计,至少也不能忘记带上自己的心上路。心不在焉,终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市井猜拳时,有一句话叫“一心敬你”,倘若你认同孔子所讲的“修己以敬”,认同他后来拓展出的“修己以安天下”,却不知道带上自己的“心”上路,简直就是最大的执迷。心不在,哪里会有什么“修己以敬”?
“一心敬你”这个梗,绝对是朱熹耗尽自己的一生才得出的价值连城的教训。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心若不在,哪里还有什么从头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