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作者: Sunlight | 来源:发表于2021-05-24 19:09 被阅读0次

    本书研究的是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在思考中常会犯很多我们意识不到的错误。读此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审视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更好地思考和决策。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能按正确的方式思考,对于增加我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有帮助。

    本书首先介绍了我们人类的两种主要思考方式:系统1和系统2思考方式。系统1思考方式是快思考,是直觉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2思考是慢思考,是一种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的理性思考。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在做重要决策时提防自己不由自主地采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避免思维上的懒惰,因为这种方式最省力,尤其是在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要对自己的直觉持怀疑态度,避免认知错觉,避免以貌取人。多一个这样的觉知,会让我们更能远离偏见。同时,充分关注系统1给我们提供的直觉综合信息,比如当我们身处危机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能对我们自身的安全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不应当被忽视。

    系统1运行时,会将两件毫无关联的事物或事情无意识地通过联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启动效应,比如在捐钱箱上贴一个眼睛的图片,会收到更多的捐款,而换成一张风景图片则会得到较少的捐款。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因此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也许这就是人们经常被熟人欺骗的原因,当前很多采用微信在朋友圈内通过口碑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应该是利用这个道理。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加,但也会更易犯逻辑性错误。系统1趋向于通过联想将一些行为连接起来并形成常态化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还没有连接起来的时候就是“意料之外”。系统1的联想机制常犯的错误就是光环效应,即注重第一印象,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掉了。联想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这很容易让人犯错。但系统1可以许多综合信息提供快速评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通过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准确率可高达70%。

    “我们的思维常会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带有很强的偏见,而且不善于处理统计数据。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件上时,相关的记忆就开始探寻其原因——其实是对所有早已存在与记忆中的原因进行自动搜索,当发现有回归效应时,因果关系解释就会被激活,但事实上这些解释都是不对的,因为回归平均值虽然可以用来解释现象,却无法找出其中原因。”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对随机事件做出因果解释,而这个解释必然是错的。我们经常通过小样本做出推断。我们还会在做出评估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到锚定值的影响。我们会依据典型性特征做出下意识的预测,这种预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多时候会与实际有很大的偏差,但如果能加上一些理性条件进行修正,预测结果就会很好,因为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系统1和系统2两种思维方式。比如在面试时,我们通常会对那些长相端庄、性格活泼、稳重健谈的人有好感,但这人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却经常被忽略,如果加上这些岗位条件进行综合判断,成功率会高很多。

    “人类大脑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之前的那些想法了。”我们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如果有人刚好预测到某一事件果真发生,他就会夸大自己此前做出预测的可能性;如果预测的事情并未发生,他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人们常常会有“后见之明”。

    系统1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得出结论,即使证据十分苍白也能构建一个非常连贯的故事,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这让我们容易产生“有效性错觉”。但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当这些条件满足的时候,你就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国外某科学家就提出了通过评估环境规律和专家学习经历的方法来估测专家的直觉能力,而不是通过专家的自信程度来评判。所以,很多情况表明,火场指挥官和儿科护士的直觉是有效的,而股票投资者和经济学者的直觉则不准。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习惯。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个写书的项目组成员在讨论项目时间计划时,总会按照图书编写的内部流程进行时间估算,却不去参考其它的这类项目的通常完成时间(这就是外部意见),结果常常令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我们常常按照接近理想状况进行规划,结果不切实际。学会将外部意见作为重要参考十分重要。

    “乐观”在我们的字典中一向以正面示人,但“乐观偏见”却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认为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乐观偏见”可能有益(更能承受失败和困难),也可能带来风险。只有那些乐观而谨慎的人才能享受乐观主义带来的益处。“事前验尸”(就是事先假定实施计划后项目惨败,并提前分析失败原因),是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在我们面临选择时,我们会怎么思考呢?是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呢?这里还有很多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总是厌恶损失,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换句话说,人们本能地不想失去,因为失去相同的东西带来的痛苦比得到相同的东西带来的快乐要大,这就是禀赋效应。这一心理学发现是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经验丰富的商人在这类思考上受禀赋效应的影响较小,显然思考方式也更成熟。

    看看以下这两个问题,我们会怎么选择呢?第一,若某赌注有10%的概率赢得95美元,有90%的概率损失5美元,你会接受这个赌注吗?另一种情况是:若某彩票有10%的概率赢得100美元,有9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你愿意花5美元买这张彩票吗?第二,对手术短期结果的两种描述是: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另一种说法是:在第一个月里,有10%的死亡率。事实上,如果启动我们的系统2进行分析计算的话,会发现,两个情景中的两种说法实质都是一样的。但在第一个情景中,很多人会选第一种赌注,第二个情景中,很多人比较接受第一种正面描述。两个情景中,只是描述事实采用的框架不同而已,这就是所谓框架效应对思考决策带来的影响。

    我们的记忆没有那么可靠,它总是喜欢记住处于峰值的那些体验(峰终定律),而忽视平常的过程(过程忽视),即使这个过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比起整个人生,人们更在意的是人生的结局。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个大半生都很幸福而晚年孤单的人,人们总是会认为他很不幸。还有,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呢?关于系统1和系统2对幸福的认知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痛苦指数很有可能会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大脑的思考过程就是系统1和系统2的共同作用过程,充分利用系统1快速、综合、直觉丰富的特点,同时经常启动系统2进行理性思考,避免系统1的诸多误区,有意识进行纠偏,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是我们需要训练的。

    本书中有大量的实验,涉及的内容及其丰富,涵盖的领域也很多,有些部分也没有详细阅读。本书如果在内部逻辑关系上理得更清楚一些,将令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此外,本书在翻译上有些地方还略有些晦涩。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好书。

    (2019年4月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ff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