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窦树山老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7787/a17f1154c277472b.jpeg)
慧智文化传播学习《道德经》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音声相和”,这个“和”一定要注意,读四声,那个“为而弗恃”的“恃”也是四声。这章文字上不是太难,小朋友们也能够读通,字面的意思也都能够理解。
里面的内容上还可以分三个部分,前边两大句是一个部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可以是第一个部分。
那这一部分说的是什么呢?天下的人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的观念就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表面的意思讲的是这个。而理解上怎么理解呢?是一定要回到“道”,老子在这儿其实还是以“道”的标准来衡量美或者善,不符合这个标准了,那就是丑,那就是恶。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7787/b5de0ac324ff0cc8.jpg)
“道”有什么特点?“道”是自然的特点,用我们现在话说,是自然而自然的,只要是自然而然出现的那些东西,都是善的,都是美的,如果不是,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也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看艺术品,确确实实做的很美,我们叫“巧夺天工”,但是你怎么着也不如自然个人产生的美更美,尽管自然产生可能有瑕疵,但是那个美就觉得是十足的那种美。
我们都去旅游,现在的风景区很多,旅游区很多,我们去了以后,往往就看到很多景色是人造的,比如说瀑布,也很好,但是怎么也感觉那不是原来的、自然界的那个样子,就感觉有所欠缺。
所以说有很多的东西如果说做得好,我们还觉得是艺术,但做得如果是拙劣的,那就是不可忍受了,那种恶在我们心中也产生了。
那么往往是模仿,我们现在的假货很多,所以就是人们知道那个东西好,就去模仿那个好的时候,就是不好的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有意识的,是抱着很多私利去模仿的,包括书画、字画你都去模仿了,所以赝品很多,甚至古董也去模仿了,赝品很多,这个就是老子讲到的,你没有按照“道”的或者是自然的标准去做的,它不能称为艺术的东西,不能称为是好的、是美的、是善的东西,它不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17787/bae267fcbced35d5.jpeg)
所以我们有的人做事也是这样,有很多人说这件事,这个话都很好,这个事做出来好像挺好的,但是里边往往私利比较重,所以做出来以后,往往有的时候那个事,让人一琢磨就坏了,不好,或者有的话说的非常客气,但是让人感觉不自在,这其实都是因为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就感觉不舒服,或者用老子这里评价的,你就恶了或者叫丑了,那就不是美了,就不是善,也就是说万事要有一个度,掌握度的尺度,用“道”的尺度去掌握,尽量地自然而然。“东施效颦”那也是反而弄巧成拙了。
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从这里也可以学到做人的、为人处世的知识,用这种观点去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你可能就是一个良好的形象。
“道”的标准很高,但是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可以做到。最起码我们做到我们自己的最好,向着最好的那个真,那个善和美的标准去做。真、善、美这个标准也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
好,讲到这里。
微信咨询151327775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