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讨厌外卖,成品跟食材一个道理,能现吃的,偏要运输一段距离,味道都变了。
然而念书的时候,我们窝在床上,探出头来对室友说,帮我带个饭吧,如今仔细想来,跟外卖也没什么区别。
对于某种排斥的用餐形式,可能在某个时期,是我们心底的小确幸。
关于外卖这个事情,也是如此。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其实不然,恋上一座城,兴许爱上她的独特口味。我的第一趟远门,是上大学。
我被分到了一栋传说历史悠久的宿舍楼:衣柜是水泥板夹层、电灯是滴答拉线的开关、书桌是两个人共用……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是那么和谐地与这座城共生。
军训过后,迎来了第一个小长假。室友都背着行李回家,我是留守的那一个。
当地的一天如四季,小长假的后半段,我窝在淅沥小雨的被窝中。每天的一盒热饭菜、配着热汤,是感觉自己最傲娇的时刻。
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兴起,没有眼花缭乱的订餐软件。
拿着手机,拨上外卖卡上的电话,“喂,阿姨,一个苦瓜炒肉盖浇饭,不要葱不要辣,加一个茶树菇肉饼汤……”阿姨就会骑着小电驴送到宿舍楼下。
每次拿到餐,汤都被撒了一点,也不如刚出锅那般炽热,但是,那一点的烫嘴,那样的香气,却能把人的味觉偷走,暖得你不知所措。
一个圆圆的肉饼球,已经被熬得糜烂,筷子一戳就散开,不咸,却够味!散在汤里的肉沫经过长时间咕嘟咕嘟的沸腾,肉汁已与汤水融为一体,肉渣干得柴口,几条枯黄的茶树菇带着点儿嚼劲……难以入口的汤渣,伴着汤水却变得金贵,不用咀嚼直奔胃里。
潜意识不自觉地陶醉着:阿姨的苦瓜炒肉,有一个可爱的毛病:总会不自觉地加入辣椒粉,那是她的习惯,尔后渐渐也成了我的习惯。
习惯了那点辛辣的呛口,习惯了有点柴的肉丝,也习惯了阿姨的吆喝“外卖到了”。
暗黑的宿舍,配着不太明亮的电灯,小小的房间里一人就着最爱的苦瓜炒肉盖浇饭,再舀一勺肉饼汤,完满了!
很多人认为,当地肉饼汤与拌粉才是标配,早晨,喜欢要上一份两块钱的拌粉,再来一瓦钵煲汤。
喝着汤,吃着粉,还要加点酸豆角,边读新上市的早报,似乎才是当地人人该有的市井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从小浸泡着汤里长大的外乡人来说,汤与饭才是绝配。
卯足了锅气的苦瓜炒肉,多吃觉腻,配一口煨汤不仅驱散油腻,也驱走几分乡愁。饱餐一顿,满满的幸福感。
还记得有很多个夜晚,在图书馆自习完跑到阿姨的店里,都会看到她在准备隔天的汤水。把调配好的水装进一个个小罐子里,再放进大瓦罐慢慢熬,到第二天客人点的时候才出炉。
倘若经过当地每一家的汤店,隔着门都能闻到浓浓的鲜味。
喝了好几年的瓦罐汤,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的味觉,为什么每家店的煨汤都是一个配方、一个味道?只有阿姨家的茶树菇肉饼汤有那么一丁点不同,鲜一点?浓一点?好像也不是,可能只是熟悉了,也就特别了。
大学毕业离开校园,拉着室友跑到阿姨的汤店,又点了一份我的标配。
那天,不同的是,我已经拉着行李箱,走向远方。在那些年阿姨的“外卖”已经变成我现在的“乡情”。
如果你现在也是“外卖一族”,我祝福你早点找到温暖的“外卖”,干净、健康、温暖、便捷。至于,那些黑心外卖,一定要远离。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们能接纳更多的温情。
条件允许时,
自己下下厨
也别有乐趣呢!
转自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