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认知
“眼力见儿”与刀锋竞争力:刀锋占比很小但起到决定性意义。
最重要的东西永远是看不见的。
第一,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对要素的感知。
第二,能够成就你认知优势的,往往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所谓“清”,其实就是信噪比很高的一个状态
设计中的设计
《道德经》讲的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最根本的东西。
《失控》 = 無為
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是很小的,真正决定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和趋势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控制。
强调看似消极、实则主动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根本力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21 竣工典礼讲到过)
原研哉“碗和棍棒”设计哲学
“设计中的设计”是让无呈现出来。
“所谓音乐,就是用听得见的音符和旋律,制造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
真正的音乐是在音符与音符之间,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的空隙,“此时无声胜有声”。
theoey-the 指表象背后看不见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起主宰作用的隐性玩家。研究、探索、掌握理论就是发现隐藏的算法和套路。
求缺的能力:
世界的两种意义:劳动(外在回报)&游戏(沉睡的内在目的,完形冲动)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也叫“完形心理学”,比较好地解释了人的游戏冲动,以及由游戏而得来的快感。
负熵本能,“没意思”就是它丧失了张力,无意义感
在残缺和完整、混沌和有序之间形成了某种张力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才会被激活。(把握度,舒适区,焦虑区,学习区✔)
原始舒适区=零认知,舒适但是没有快感。
焦虑区=各种各样的痛感,引发我们的焦虑。
学习区=由痛感开始,我们内在的认知能力被调动以后,对痛感的降服和战胜。
小人求全,君子求缺
求全——有时候也是画蛇添足
“完形冲动”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求缺的能力更重要。
“苟且”构成了“诗和远方”:
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而要素谁都能看见,只有从中看出事件、看出“无”的人,才是高人。(汉字看久了不认识,就是因为关注局部要素,忽略了整体形态)
回想昨天课程中的 因 和 机,我们就知道了真正有认知能力的人,总能够从要素中预演出一个事件出来,那如果我们反过来,就能透过事件,看清因,抓住机。要素从事件拆分,事件从要素整合。
一起涌现的多要素——事件,终局思维
“瞪着眼”看的是要素和细节;“眯着眼”看的是事件和整体。我们要提高认知,做到两眼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