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微信群里又有人开始转发“考好考坏,爸妈都等你回家吃饭”的“长篇大论”。我看着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貌似去年也有人发过相同的内容。不可否认那几大段的文字看着很治愈,尤其是对于那些觉得自己没发挥好的同学来说,这分明就是一碗“鸡汤”。
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孩子,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我觉得吧,这两句话就有点儿“骗人”。“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有些矛盾,“不太关心”并不表示不关心,只是关心的程度没那么高而已,“只关心”表示出“你会干什么”是唯一标准。所以,到底老板关心的是啥?还是都关心?
软卧、硬卧、硬座不是不同价格的坐席,乘坐的体验也不相同。我往返家和学校之间耗时最长的一趟直达火车需要跑54小时,躺着度过两天两夜和坐着度过两天两夜能一样么?我还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两天的硬座,更不想去尝试。在列车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硬座的旅客受不了中途补票换成卧铺了。
学历蛮多时候都是就业的敲门砖、垫脚石,就比如说长春上个月的“强师计划”教师招聘,招聘范围: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吉林大学应届毕业生。
这则招考公告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气愤”。在长春,除了吉林大学和东北师大是“亲生”外,其他学校都是“捡来”,本轮招考基本上没其他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什么事儿了,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我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很多老师的第一课总喜欢问我们来到大学的感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吐槽这个学校的种种,又小又烂又烂。我还记得有个扎心的笑话,我也用来吓唬初来乍到的学弟学妹:这学校就两点不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现在想起来莫名想笑。
老师们先是让我们尽情地吐槽,然后开始是安慰、激励,这似乎已经自发成为了老师们多年来“开学第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记得有个老师说,……何况你们下面还有那么多的专科生呢。当时觉得有点道理,现在我可不敢小觑专科生了。和专科生有了一些接触之后,我发现以前是我们太“轻敌”了,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选择“专升本”,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除了逃避就业外,不也是为了提高学历么?之前和一个“专升本”的同学聊天,他说:我们只是在高考的时候输给了你们。这话倒是让我有了一丝的危机感,经过高考的浪潮过后我们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殊不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很多人正在往岸上冲。
不过是一个英语四级考试么?高考英语100分出头的我,就算不复习裸考也能过。直到不切实际、“夜郎自大”的幻想多次被现实无情地“啪啪”打脸,被冷水浇了一身,我才知道“湿身”的感觉不太好,“打脸”的感觉还挺疼的,甚至还有些尴尬。学弟学妹:四六级考试开始报名了,学长你报六级了么?我:……
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到那条“沟”里去了,如此的不着边际,前面不是说学历多么重要,这回咋又扯到自己身上了?学历重要,能力也得有,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许多的衡量标准,鬼知道他关心你的哪一点。学历重要、能力也重要,二者都具备,那就所向披靡了。
不论是软卧也好,硬卧也好,还是硬座也罢,最终到达目的地了都得下车。不同的站点不同的人上上下下,有的人又坐上了其他列车开启新旅程,有的人离开车站融入人海。最终不都是让自己强大起来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