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蓝(简书ID:作者清蓝)
/1/
早晨起床,习惯性地点开朋友圈看了一眼。
前同事发了和部门同事们一起去某地春游的照片,一众人对着镜头比"V",同事附言:感恩公司,感恩大家。
另一个同事发了和妈妈的照片,附言:百善孝为先,母亲节快到了,祝妈妈节日快乐。
同学A晒了一张风景,附言:出差途中。
同学B晒了一张和小孩的自拍,附言:看着你一天天长大,很辛苦,但很满足。
同学C转文章《了解xxx全部技术,读这篇文章就够了》。
同学D发了公司搞活动的小视频,附言:我们公司活动太精彩,大家都玩嗨了,感恩。
各个认识或不认识的头像们都在喧哗着要么感恩生活,要么转发诸如《人傻一点是福气》这类的文章。
我则忙着点赞。
赞的其实不是内容,而只是关系。
发的也不是内容,只是关系。
什么时候起,所谓的“朋友圈”只是沦为了我们维持“关系”的工具?
我们发出去的朋友圈总是不自觉带着一点讨好的姿势,想要讨好各位同事,讨好各位领导,讨好所有与我们接触过或者没有接触过却有可能接触到的人。
我们生怕在他们眼里会显得“很LOW”,显得“不积极不干练”,显得“悲观厌世充满负能量”,我们希望在每个人眼里都能留下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印象,所以,我们总是转发一些最保险的“正能量”文章,一些千篇一律的搞笑段子,或是感恩所有……
然后我们点潜在客户的赞,点新老客户的赞,点领导的赞,点同事的赞,……点各种各样认识不认识的人的赞,为的是什么?
不过为了让他们知道我,及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归根结底,或许只是为了不让他们讨厌或看不起我而已。
/2/
前段时间曾有人讨论:为什么朋友圈里人人都很阳光励志,而微博上人人都很暴戾悲观,难道混这两个地方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吗?
其实,人都是一批人,只不过,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是大家在现实中相互认识的,而微博上的“朋友”则更多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同一个人,很可能在朋友圈里表现得积极向上,在微博上却完全相反。
因为我们通常不大在乎相隔遥远陌生人的评价,但却往往非常在意自己身边熟人对我们的印象。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熟人眼里的形象是美好的,善良的,正直的,大度的,积极的……
我们确信只有拥有着这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讨人喜欢的。
为了讨人喜欢,我们便尽可能做出迎合他人的表现。
曾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一件事,说他的朋友圈里有个老同学总是天天转发一些一看标题就很过时,N年前就已经沦为陈词滥调了的所谓“正能量”文章,他每次看到都皱眉,心想,这个同学怎么了,什么时候他品味变得这么LOW了?
后来他和那同学偶然谈起此事,同学才苦笑着说:其实大多数人是很俗的,我转那些东西无非是迎合我身边那些人的品味而已,毕竟人都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嘛。
老陈有时候也会转发一些很奇葩的文章,但他也没办法:公司里很多人都转了,直属上级也转了,我不转同类文章,不是就等于在大声宣布我不属于那个群体吗?
还有我几个大学同学,明明很有思想的人,有时也会转一些一看就满是破绽的文章,或者例行公事化般的陈词滥调。
他们发这些,当然不是因为他自身品味就是如此,而只是在迎合他人或某个群体的需求而已。
你看,我们总是如此惶恐地活着,因为怕被群体排斥,所以在他人面前总是小心翼翼。
/3/
前几天重温了一遍《霸王别姬》,张国荣的绝代风华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让我重新认识了群体对于个人有多重要。
段小楼和程蝶衣可以在艰难的处境下患难与共,为了对方可以毫不犹豫地出入刀山火海。
正在人们为他们之间的深情和义气而动容的时候,转眼他们就在文革审问中相互出卖,相互揭发,丑相毕露,让人倍感悲凉。
电影里,他们并未因此被打得头破血流,也没有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只是被审问,被游行,被群众逼问。
但他们竟然如此轻易就出卖了对方。
正如刘墉所说:人是群体动物,再孤僻的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
假如一个人突然被所在群体驱逐,会引发他本能的恐惧感。
因为在我们的原始意识里,个人终究是渺小的,而群体联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反抗群体,无异于反抗整个世界。
段小楼不怕得罪一个人两个人,不怕得罪一伙人一团人,但让他面对整个世界,他就怂了。
也许刚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霸王”,结果却只是成为了怂逼。
/4/
以前上学的时候,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要和同学们处好关系。
工作了,父母的叮嘱也变成了:要和单位同事处好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纵容他人,委屈自己,不过是因为太过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群体中一员”的身份,生怕被视为异类。
毕竟依靠群体,人从原始社会中生存了下来。
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被群体抛弃是很可怕的,因为被抛弃意味着无法生存。
虽然现在早就不是原始社会,但这种恐惧感却传承了下来,被群体“孤立”的感觉,依然是很不少受的。
所以,很多人害怕孤独,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讨好他人。
但正像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群体蚕食了人的头脑,却给了人本能上的安全感。
那么,就像哈姆雷特那个千年问题:活着还是死去?
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要智商,还是要安全感?
尼采说:在孤独中,孤独者将自己吃得一干二净,而在群体中,他被众人吃掉。现在,你选择吧。
-END-
*作者简介:清蓝,未过完青春期的80后中年妇女一枚,散装写手。 只写有态度的清醒文字。专注于情感,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