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划在9月24号前完成《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此次阅读,主要是逐字逐句读原文,同时借助易仁永澄老师共读稿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学懂弄通“主题阅读”方法,有自己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其次,带着问题学,为下一步“亲子关系养成”的主题学习提供方法论;第三、能否摸索出一套“亲子阅读”的方法。
今天完成了序言、第一章——阅读的层次的阅读。
一.关于序言:
当我第一次接触序言的时候,并没有进行认真的阅读,只有看了易仁永澄老师《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共读稿,重新去解构序言的结构,才看懂了序言的含义。这部分内容重点写了作者为何对1940年就出版的一本畅销书进行再版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作者谈到,阅读这件事本身发生了变化,成年人着迷于速读课程,而作者认为,要达到阅读的目的,必须对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对不同的阅读层次,缺乏有效的阅读技巧的指导,大众的阅读仍然处于最基本的水平。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捕捉到了作者的一个观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会针对如何阅读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并清楚掌握其针对同一主题相互补充与冲突的问题。
这句话可以解读为:认真阅读这本书,可以解决我们在进行“主题阅读”时面临的问题,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有的观点是相左的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难题,如何自我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作者会给出怎样的建议?非常期待。
书中这句话,应该是我列出的第一个问题清单。
在翻看目录的过程中,对本书的编排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理不出头绪,这个问题也许在完整读完之后才会解除疑惑。
二.关于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在这一章里,收获最多的一句话是:
作者指出:《如何阅读一本书》说的更具体一点,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
在此,我终于明白了易仁永澄老师为什么在开展共读《好好思考》之前,要求我们认真阅读本书的目的。
没有经过思考,何来理解力!
有了理解力,才有自我判断,才会深深植入自己的思想,最终落实在行动中。
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咨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来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咨询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因为现代的媒体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让我们在阅读时不加思考,就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这样的情形也存在我自己的身上,看似平常阅读增多,但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有几个?
这一章的关键词:主动的阅读
作者为了讲述什么是主动阅读,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阅读的概念。
阅读是一项活动,同时也是一件主动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越主动,效果越好。阅读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而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经受理解力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烧脑、煎熬的过程,但是度过了这个过程,但事物清晰的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的理解力也完成了挑战。
我的第二个问题清单就是:通过本书的阅读,我的理解力增强了吗?
学习需要活力,同样,阅读也该充满活力,让阅读充满活力的不仅要掌握阅读的技巧,更重要的读者自觉自愿的行动,如同一名学生,老师竭尽全力的教,最重要的是学生必须主动学、会学、能学才行!
我的第三个问题清单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在主动阅读方面做了些什么?
我需要铭记的一句话
阅读如果只是运用了你的记忆力,其实除了那些讯息以外,你一无所获 ,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怎么说?
这是我第三次开始本书的阅读,至此,终于想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之前我一直读不懂这本书?
作者给出了答案:通常需要比较高难度阅读要求的读物,都有其相对应的价值 ,以及相对应水平的读者。
自己简直弱爆了!
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
作者不会故意投放对方接不到的球,尽管有时候看来如此,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通篇读下来,你有没有发现,两位作者就如同两位老妈妈,苦口薄心给你叨叨叨,而我就如同不明事理的孩子,还在责怪这书怎如此难以理解!这应该是对无知者无畏最好的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