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札记

得领导通知,出差山西汾阳参加世界名酒文化节。临行前一晚,与老姨老姨夫略饮几杯,为庆祝二十六岁生日,也为饯行。第二一早,简单拾掇几件衣物、生活用品,即刻启程。未至,心中却不由得生出些许感怀与向往。一是久有涉足酒都汾阳,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等地的愿望,二是可以与同去的兄弟台同仁交流学习,三是与星哥、唐晨同行,此行快哉。
早起乘车至西安北客站乘坐动车,却因司机疏忽大意,差点错过动车发车时间,下车后一路狂奔,还好赶上,谢天谢地。

初到汾阳
未曾询问何处有酒家,却顺着牧童所指方向来到了杏花村。汾阳是著名的酒都,闻名遐迩的汾酒、竹叶青产地、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汾阳,杏花村实为杏花村镇。汾阳古称汾州,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孝义、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

领队的汾阳台朋友说,汾阳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当属“三文”了。即,文湖、文庙、文峰塔。当日恰是孔子诞辰2568周年,庙内朝拜者甚多,香火鼎盛。汾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文庙创建开三晋之先河。汾州儒学,北宋乾德四年建,金代大定四年重修,元代以来历经修葺,达到鼎盛。正襟危坐于大厅中央的至圣孔子像,两侧的亚圣孟子,宗圣曾子,高大且慈祥。我未曾叩头上香,只是仰头肃穆凝望,绝不是不敬,而是发自内心的虔诚,往往心领神会比任何方式的套路都来得真实而深刻。四周陈列的一切,都是向朝拜者渗透,关于儒家思想文化及博大精深的内在蕴含。
文庙前便是文峰塔。同行人介绍说,此塔以高著称,号“天下第一塔”,是一种区别于佛教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一般地说,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以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无瑕;借塔高大的形制,来作为地标。而这座文峰塔的建造目的在于,清顺治年间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的汾阳籍进士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必须建塔补救,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于康熙年间建造。
当地有句俗语“看不见碱场塔,哭得恓惶煞”。这个碱场塔就是汾阳的文峰塔。因塔建于今汾阳的建昌村,所以也俗称“建昌塔”。建昌村从前叫碱场村,因地势低洼、水碱过重而得名。所以附近的老人就会时常念叨:“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文峰塔共十三层,今准确高度是84.97米(维修前残高度80.12米),其高度在全国砖塔中确实名列前茅,塔第一层祭拜的是文殊菩萨,从第二层开始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也为全国最大的生肖塔。同行人拍照留念,随后离去,文峰塔依然伫立原地,目送游人,迎接来者,来感悟其伟大的历史踪迹。

郭子仪与汾阳王府
别离文峰塔,映入眼帘的便是占地1300万平方米的汾阳王府。毛泽东曾经说:“知道郭子仪吗?看过打金枝没有?郭子仪可是位民族英雄哪!”我曾在相关电视剧中听到过郭子仪,对其事迹略知一二,这次算是真正感悟到他的翘楚功绩了。
郭子仪降生华州郑县,五岁时虎口遇险,被武艺高强的薛衲所救。从此郭子仪立志勤学苦练,十八岁时已是文武兼备。正当朝廷用人之际郭子仪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并娶贤妻王敏芝,新婚蜜月未过,康待宾叛乱。郭便领兵出征,东征西讨,屡建奇功;他所带的郭家军有敌出征无敌农耕。绛州兵乱,六十六岁的郭子仪再次被唐肃宗启用。不久,丞相李辅国被杀,奸臣陈元振操纵朝政,将矛头直对郭子仪。郭子仪被罢免,再失兵权。吐蕃乘虚而入,唐代宗急诏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仅率骑兵二十人,一路收编散兵游勇四千余人,郭家军日益壮大。吐蕃兵闻郭子仪名号,不战而逃。从此保得了大唐时局稳定。郭子仪一生忠心报国,最终被封为“汾阳王”名泽后世。

由汾阳王酒业有限公司出资承建的汾阳王府,选址于文峰古塔所在汾州文湖景区,东与府文庙遥相呼应,北与文湖相映成辉,它的宏伟壮观,独特魅力,是可眼观心悟的。府内陈列均按照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设计理念,以盛唐历史为背景,体现唐代建筑风格,仿王府礼制,它的规划设计为两进五院,四角设置角楼,由汾阳王府门、汾阳郡王堂以及紫瑞楼为建筑主线,融王府、祠堂、寝室为一体,布局严谨,造型丰富,再现昔日盛唐汾阳王府的恢弘气势。厅内展示郭子仪生平精典故事,还原王府生活习俗,感受唐代酿造王府美酒的传统工艺,虚实交融,古今传承,再现梦回大唐胜境。走进府内2500平的地下酒窖,我被眼前珍藏的各类汾阳王酒所震撼,如置身于另一方世界,奇特、壮丽、充满遐想。

酒厂与酒庄
随百家媒体团先后来到汾阳王酒厂、汾阳集团、中汾酒城、新晋商酒庄,领略酒文化,也长了不少见识。毫不夸张的说,酒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个泛文化的时代,什么都被文化了,酒自古以来便是一种文化符号。文人墨客,诗人学者更是视酒为作品的“催化剂”,创作离不开酒,小酌一杯,即吟两首,美哉悠哉。

宽敞的现代酿酒车间,弥漫着迷人的酒香,实则令人沉醉。同行人说,酒量不行的人,都不敢在这儿干活,整天闻都闻晕了。酿酒原料采用高粱,大麦,豌豆等,采用原生态手工传统工艺及自动化机械手段,工人师傅通过踩曲,拌料,入缸,寖粮,蒸馏,品鉴等步骤十多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在酿造过程中也要加入特殊的酒曲——大曲,这种酒曲是经过杏花村人千年酿酒工艺的结晶。陶制大老瓮釉色美观,揭开盖子,手指轻轻煽动气流,清香扑鼻,呡一小口,唇舌微热,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
一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折腰。汾酒以其清香凛冽、醇和绵长征服了世人,赢得了众多荣誉,如今已发展成为以汾酒为基酒调制而出的竹叶青、五加皮、状元红、白玉、桂花等组成的庞大酒系,在我国白酒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平遥古城
秋的古城,天蓝而高远,云白而低垂。屹立于城墙之上,俯瞰整个平遥古城,似乎能感受到明清时期市井民众的繁荣景象,“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实在令人感到惬意。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 1 6 3 米,墙高约1 2 米,把面积约2 . 2 5 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车水马龙,称为新城。古老的平遥古城啊,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伟大的平遥古城,我想我是来过这里的,是在梦里?潜意识里?亦或是在前几世的记忆里?我不知道,只是熟悉。

涉足城内,觅一间客栈住下,透过窗台望去,人头攒动的繁荣景象,耳旁浅浅深深,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小吃摊主一类的,卖特产纪念品商贩一类的,吆喝住宿吃饭店家一类的,碗托,碗秃,拷姥姥,拨烂子,刀削面,老陈醋等等,酸的,甜的,辣的,冷的,热的;黄的,白的,红的,绿的,彩的,无所不有。种种的声音、画面,一方人味的地域风貌,当是充满文化底蕴的。买一张连票,130元览完平遥古城的22处景点。渐渐地为这座城着迷,坐在客栈门口椅子上观察来来往往的游人,也甚为享受,不同的人,不同的容貌,不同的举止,不同的故乡,却聚在了这座古老的城中天地,这方独特的世界,这是多么奇妙且让人沉醉啊。

又见平遥
住在古城客栈时,客栈老板说起,来平遥不看《又见平遥》不算来了平遥。在他的强烈推荐下,我与星哥、唐晨决定买票观看。
继《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之后,印象系列之《又见平遥》成为中国第一部室内情景体验剧目。该剧让海内外游客“穿越”到中国明清时代,体验先人的生活片段,如“晋商大院”、“镖局”、“茶馆”、“古代街市”等。

走进剧场,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几乎完全的将明清时的平遥街搬到了室内,走着看着演着,观众融入剧情,演员与观众融合,直击内心深处。整个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观众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逐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
剧中讲述了同治六年,票号王家第六代单传、王掌柜惟一的儿子被沙俄绑架。为了营救王家唯一的血脉,同兴公镖局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带着232名镖师,前往沙俄解救人质。7年后,赵易硕和镖师全部客死他乡,王家的血脉却得以解救。

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一起互动。置身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受。犹如时下流行“穿越”的小说、影视剧一般,仿佛“穿越”一般,来到数百年前清朝街头,感受清代人们的生活,体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
剧中几幕我泪流满面,看到的不仅是清末山西人、平遥人做人为商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诚信经营、延续血脉的情怀。平遥城的仁德让我佩服,山西镖师的仗义使我震撼,更是被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所感动。
翌日,购得少许特产,整理背包,前往平遥车站返程铜川。今生今世涉足这座古城,我想不止这一回,也许更多呢?也说不定。
再见,山西!再见,平遥古城!
孙阳
2017年10月2日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