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现实作参照”是《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句话讲了三层含义,第一是说一般情况下或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记忆都是美好的;第二是说记忆的美好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第三是说现实往往不令人满意。
所以,回忆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有的回忆让人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有的回忆使深陷困顿之人焕发新的力量,有的回忆能使人聊以慰藉或者开怀释然……
相反的,没有人愿意去回忆往事是为找痛苦的,使自己承载愁苦的心更加不堪重负。
鲁迅在大革命顺利进展时,不管经历什么遭遇,始终坚定地与爱国青年站在一起,将手中的笔当作标枪、匕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毫无妥协地战斗。这就触怒了封建军阀,遭诬陷,被通缉。为安全起见,在友人的敦促、帮助下,几经周折到了厦门大学任国文教师。
在厦大“沉沉如死”的氛围中,鲁迅陷入了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孤寂与苦闷中。
“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由此开始描绘出一条完美的记忆曲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3e9d05dff1343779.jpeg)
童年的记忆曲线首先绘成了那个美丽的百草园,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目光由低到高。鸣蝉、黄蜂、云雀,又由高到底。仿佛要绘制一幅优美的景物画。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爬行的蜈蚣,能喷烟的斑蝥,这里充满了勃勃生机。缠络在一起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还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勾勒出一个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声音此起彼伏的大园子。可见童年的鲁迅没少在这里玩耍,包括跳墙、打滚、捉迷藏、甚至一切体现孩子天性、一切能引发欢笑的游戏,出格的,不出格的,也许都玩过。多好的记忆,至今令人向往。
童年的的记忆曲线又书写了一个神秘的故事,童年总有未知的世界,童年总有探知的好奇。美女蛇的传说,给这个园子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惊悚,但这让记忆更加玩味。
童年的记忆曲线又勾勒出一个趣味的百草园。下雪了,几个伙伴在雪地里,突然站直,然后直愣愣的压在雪上,再轻轻起身,现在一旁看着自己印在雪地里的身体模样,是不是很开心?捕鸟就更有趣了……
能尽情玩的时光就那几年,终于也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这里很伤感。为什么离开这里……作者找了很多理由安慰自己,“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根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罢……”。种种理由没有一个是离开的原因,只是安慰自己而已,但这些理由却勾勒出一个多么淘气的孩子。
童年的回忆曲线还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博学的宿儒,这位老师对学生关注,多少有一些可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c56c2bc25cb612aa.jpg)
鲁迅学习对句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这是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来实施教学任务的;学生们偷偷出去玩,他只是喊一声“人都到哪儿去了”?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他有戒尺,不常用,也有罚跪规则,也不常用”。
他自己也读书,读到得意处,有微笑,有动作,读到入神的地方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
不常用戒尺和罚跪,自己在学堂里读书入神,对学生违纪只是瞪瞪眼,因为他也知道这都是孩子,不用动不动体罚,这个老师难道不可爱吗?
怎么就有人说束缚孩子的天性了?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嘛。至于教他们读书,老师读的有断句,学生就是放开喉咙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这些内容就算老师讲,孩子能懂吗?让孩子领会《论语》《易经》,太难了。不懂的就先背下来,随着生活阅历自然会开悟。
哪有批判封建旧时教育束缚孩子的天性?在自己苦闷的时候,回忆一下童年聊以慰藉此刻奇怪的心情,是批判吗?是揭露吗?批判什么了?揭露什么?
回忆里没有批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