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天写作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作者: 邓洁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1-29 03:08 被阅读13次

    01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土指的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他们是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土”就是他们的命根 。作者提到他初次出国时奶妈放在他箱子底下的故乡的泥土,水土不服时煮来喝。这个方法可能看起来有那么点迷信,但这种风俗说明了土不仅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影响着曾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可见土对他们的重要性。

          由于农业和牧业手工业不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里的,所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在社会学中,我们常分出两种社会:礼俗社会(有机的团结)——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所以在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是无需选择,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02文字下乡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城市人用城市人的眼光去看乡下人就是愚,但是反过来乡下人也可以觉得城市人笨。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需的知识也就不同,所以不存在什么愚或者笨。

        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熟人之间总会有很多可以意会不需言传的的动作,这是一种熟人之间的“特殊语言”。文字就是用来沟通,一种记号,但是在这种可以意会的环境中,确实不仅文字,有时候连语言都是多余的。

    03 再论文字下乡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学习能力。文化得靠记忆,而词就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记忆需要学习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这些需求呢?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在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地方,村里一打字王大哥也绝不会认错人的地方,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而文字从不是乡下而来,目前(当时)也没有进去乡下。因此,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04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在“家”这个性质上,中国人是范围的,而这个范围是可伸缩的,比如我们常说的“56个民族是一家”,而在西方这个概念却是固定的,爸爸妈妈和未成年的孩子,少了一个都不会用家这个称谓。

        差序格局中石子丢出去一圈圈的波纹都是从中心开始的,而这个中心就是“己”,也说明中国人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西方的团体格局是个人主义,团体中所有人地位相等。我们传统思想里就是没有这些的。

        在公与私的观念里,中国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像一环一环的扣,为了我牺牲家,为了家牺牲国,为了国再去牺牲别人。而在西方国家是超过一切的团体。

    0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团体格局中“神”是团体的代表,有两个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而差序格局中,因为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一切普通标准都没有用,在人伦关系下,道德和法律都因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06家族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主要功能是生儿育女,夫妇两个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扩大伸缩的社群,家没有严格的团体限制,根据需要沿差序格局扩大,扩大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同时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因为事业的需要亲子间排除了普通的感情,讲究负责和服从,夫妻感情淡漠。

    07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西方陆沉论》中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亚普罗式的,一种是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是稳定的,浮士德式是冲突的。从社会关系上来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所求的是稳定,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不能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必须有一种安排,这种安排就是男女有别。而中国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08礼治秩序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 “法” 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人治和法治不是站在对立面,也并不是绝对的人治和法治,而是法治的履行需要靠人来执行,人治也并不可能全凭自己心意做事。

          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个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像法一样依靠政治的权利来维持,维持这种礼的是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法是从外限制人的,而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它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为前提,而乡土社会就满足了这一前提,所以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09 无讼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法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中国正处于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法治要逐渐取代礼治社会。我们都生活在法治社会,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这一套“法则”,而对于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们从小潜移默化的一套行为准则和乡土伦理决定了他们头脑中对与错的观念。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奸夫被判有罪的例子,可以说确实是颠覆了这些人的世界观。笔者认为伦理在中国整个发展历史上都根植于人们思想中,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是这些“旧东西”也不见得全部都要丢掉,我们是有自己的特性的,法律也确实要考虑文化背景。

    10 无为政治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论权力的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称之为横暴权力;另一派是偏重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称之为同意权力。这两种权力是不冲突的,因为事实上统治者总是同时代表着两种权力,只是分工有时不同。权力代表着经济利益,而横暴权力受制于人民的经济利益。所以把乡土社会中的人民公事让给同意权力,可是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能够自给自足,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所以实际上,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是无为的。

    11 长老统治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她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不仅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教化权力。作者将这种教化权力称之为“长老统治”。事实上这种教化权力不仅出现在乡土社会中,而是出现在整个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在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笔者并不是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而是这句话说的太有权威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反驳长辈有可能就变成了顶嘴,有自己的思想可能就成了不听话。我们的行为被规范,思想被禁锢,中国大部分的孩子都被教育成了“听话的”孩子。

    12血缘和地缘

    血缘的意思是任何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都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逃不开这个话题。外国人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出去吃饭总是一个人请客,然后另一个人下回再请回来,而不是像他们一样AA。在中国总是会有一些兄弟间因为钱的矛盾和朋友之间合伙后闹翻,因为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他们之间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互相馈赠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我们认为最舒服的方式。

    13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从欲望到需要使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欲望到需要就是从乡土社会走进现代社会的过程。现在人们吃东西都是根据科学来吃,哪些致癌不能吃,哪些不能空腹吃,哪些物质要从哪些食物补充。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需要。但是乡村社会是遵从欲望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这就说明他们吃的不健康吗?也不尽然,不论是吃吃的还是什么,在乡土社会中她们都不需要再去指定一个计划了,因为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生活方案,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去活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iy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