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我们之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借用龙应台的话,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站在原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并且那背影再告诉她,不用追。
一直以来,我觉得父母有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和子女是不同的且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能因为自己创造了子女就想要去控制他们,掌管他们。我觉得那样是不对的。
有个朋友,他说,他父亲和之前的沟通模式是,自己表达了什么,父亲不同意,然后一顿难听的言语,朋友表示反抗,而此时他父亲总是一句:“我是你爸。”有一种高高在上、不容撼动的威风。朋友便不想理他的父亲了,以后的以后,朋友和父亲渐渐远离。难道原因真的都在朋友吗?
一位很好的朋友,前些日子和我哭着说:“是不是懂事的孩子都不会被珍视呀?”听到她的这句话,我有些愕然,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吧。朋友一直以来都是乖乖的女孩,中小学成绩都很好,父母从未操过心。高中时的朋友,虽然成绩一般,可依然是个乖乖的女孩,父母担心的只是她的吃住。上了大学的朋友,一个人离家万里,除第一次外,其余的每一次的上学都是自己坐两天的火车,从家的方向来到学校的方向。在一线城市里,朋友一个月一千五的生活费过得刚刚好。朋友上一次给父亲打电话诚实的说,她在兼职。这个月初,她父亲只给了她一千二,父亲说,我觉得你一千二一个月够了吧。朋友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在一个五线城市里读大学,姐姐那里的牛肉面的价格是这个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在家里时,曾经商量好,姐姐每月一千,朋友每月一千五。朋友以为是爸爸需要用钱了,可是她问了姐姐,姐姐说她的生活费并没有减少,还是一千。朋友心里有一丝的委屈,为什么父亲只减了她的生活费却没有减姐姐的,是因为自己去做兼职了吗?
默默走路的朋友,想起了父母曾经经常为姐姐花钱,让姐姐去上补习班,而她没有钱也没有去补习班,也许是她的成绩太好,不用补习吧;想起了父母曾经在选择一个人陪读时选择了姐姐,即使姐姐的高中离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而她一个人在离家有两三小时的车程的高中读书;想起了父母曾经求了许多的人,花了许多的钱让姐姐来到了她在的这所重点高中读书;想起了大一那年,给父母打电话要电脑,父母没有给她买还因此吵了架,而半个月后父母却给姐姐买了优质的电脑……想着想着,朋友越来越感到委屈,流下了许多的眼泪。
我抱着朋友,却不知说些什么。我不知道,朋友的父亲是怎么想的,如果仅仅朋友在干兼职就减少朋友的生活费,那是否真的是越懂事越辛苦的孩子越没有饭吃呢?这是我不喜欢的中国式家长思维,美国的家长做法恰恰相反,他们会因为孩子懂的了做兼职,懂的了承担责任而奖励孩子们。
仔细想想中国式家长的思维只是会培养好吃懒做的人,难道不是吗,干的越多甚至于父母都越无视孩子,孩子们会想些什么?而美国家长的思维呢,却是在向孩子们传递,孩子们做的是对的,是值得奖励的,并且给予孩子们奖励,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中国式家长的许多言语行为都是我不解的,甚至于无法忍受的。我很幸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好的祖父母。他们如同灯塔,目送着我这只游船前行远航。游船定当满载而归,不负祖父母的期望,更不负自己的宏远。
其实,我就是那个兼职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