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200页的书~没看之前可能会被书名带跑偏,觉得会是一本童话或者漫画书,但当沉浸其中认真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有多宝藏!今天这篇简书就来分享一些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想法和观点~
能让自己摆脱困境的只有自己
似乎无比有能耐且幽默的蛤蟆突然变得一蹶不振状态差到极点,在好友的建议和帮助下,蛤蟆踏上了为期十一次的咨询之旅,当然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自我探寻,因为在这十一次的访谈中,蛤蟆不仅探寻到了不开心的根源还了解和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秘密,更重要的是他还知道了如何让自己与自己、与外界更融洽和谐的相处~
整个探寻过程从充满攻击性的抵抗到循序渐进的接受再到最后大步向前追求喜欢的事业,蛤蟆可谓是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而这所有的转变都归功于他自己。虽然作为咨询师的苍鹭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只是引导了一种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至于到底如何做,决定权还是在蛤蟆手上~整个对话进程中,能明显感受到蛤蟆在一点一点探寻自己的内心,从童年受到祖父、父亲的“无声打击”到长大后为了不得罪不伤害人宁愿选择委屈和妥协,这个回忆的过程虽煎熬但却能像照镜子一样让蛤蟆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在阅读蛤蟆与苍鹭一次次的访谈对话时,我再一次由衷的感受到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别人除了能给你一些建议和想法外,剩下的路只能由自己一个人用一腔孤胆来完成。想起之前一脸哭腔一味抵触和抱怨的蛤蟆最后能有勇气离开舒适区主动去创业去做原本以为做不好的事,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
有人一生都在救赎童年,有人以上都在被童年救赎
童年之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成长的起点?是罪恶的萌芽?还是苦难的开端?我想到底是什么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整个家庭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和文化。从小听惯了父母如雷贯耳的吵架声和从小就被父母耐心而细致的关怀和疼爱,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小就被教育要遵守规矩不能惹是生非和从小被告诉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要勇敢表达自己,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当然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无数个,但我们看看这些案例的孩子中,哪个会更自信更独立更健全呢?虽然仁者见者智者见智,但我想大家对于很多事物的判断其实都是有一样的标准和判断的。
童年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但这关键的一步往往总被忽略,大人们也总以为自己身高高、年龄高、阅历多就自然而然的能成为“大人”,然而事实却与以为相反,很多不正确的定位是很多童年不愉快的开始~童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的第一步,然而理解有多重要却只能在不理解的时候才能凸显出来~正如蛤蟆一样,祖父、父母给予他那种束缚的爱,让他以为如果成为不了优秀的人似乎是一件有罪的事~也以至于他总是努力迎合别人对他的期待总是努力成为别人口中的样子,而这样久了,也就慢慢的迷失了自己~所以,我们一生都在救赎,不是在救赎千疮百孔的童年就是在救赎未来~
写在最后的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蛤蟆先生,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不会很幸运的碰到那个能引导自己走出困境的苍鹭,所以为了更好的遇见苍鹭,让我们先努力静下心放慢脚步来听听内心的声音来看看那个被我们忽略的自己。
加油吧,拼命努力的小仙女!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但请你一定不要气馁和妥协,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