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作者: 幻然如梦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20:23 被阅读0次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从“名言识”所取得之资讯的正量。宗喀巴大师主张,我们之所以知道一般所缘境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未受损坏的根识与心之状态认知到这些所缘境,而这些根识与心之状态是实用资讯的有效且具权威性的来源。但是,宗喀巴大师的论敌却引经据典来迎接这个论点。例如他们引用《三摩地王经》的说法,提出相反的意见:“眼、耳、鼻非量”(眼识、耳识、鼻识等都不是有效的认知)同样的,月称论师说“世间皆非量”(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正量)。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宗喀巴大师谨慎仔细地阅读月称论师对这个问题所作的阐释,指出这些段落清楚地表示,“在真实的文义脉络之中”或“就真实而言”,一般世间的认知并非资讯的正量来源。在此的名词“真实”是指“真实性”或“真如”。这些名词是指“胜义真实”或事物的究竟自性,它们是指空性。于是,宗喀巴大师解释,月称论师明显地要教导我们不能仰赖一般的感官(五根),让它们来告诉我们某件事物是否是“自性空”。当注视一张桌子时,我们的眼睛呈现一个似乎有某件事物被放置在那里的影像,仿佛那张桌子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有它自己的起因与支分(组成部分)。就此而言,眼识“无论如何都不是量”,就此而言,眼识“不是一个有效的认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事物本身是否以自性存在或于自身中存在的正确信息,我们必须调整到B频道,藉由观察、运用正理、质问那张桌子的本体。正如月称论师所指出的,如果一般的感官已经给予我们胜义真实的正确描述,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去生起菩提心?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宗喀巴大师费尽心思地解释,我们一般的“名言识”若未受到视觉幻象、药物、错误的宗见等所损害,那么,它们会是什么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等资讯的可靠来源。在这个情况下,它们是“量”(有效的)或具权威性的。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在这个房间里是否有一张桌子;月亮是否正在闪耀;道路会在那里转弯。我们可以仰赖它们所提供的这类知识。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佛教哲学的某些宗派主张,有效的认知之所以是“量”,那是因为它正确地通达其所缘境的“自性”。这些宗派也声称,所缘境透过其自性而存在。这样的结果是,这些宗派认为“量”(有效的认知)意味着了解一个所缘境的自性,并且因为看到它的自性在那里,进而证明所缘境确实存在。月称论师抨击这种“量”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想法之中,唯有在一个“实性”的基础上,正量才有可能。如果把这些段落自文脉中抽离,某些人可能会认为,月称论师总体破除“各种名言认知是量”的主张。然而,这种想法将抵触月称论师清楚地声明:“我以四种量来安立世间所通达的各种意义”。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宗喀巴大师所解释的,月称论师的观点在于正量的名言认知(名言识)确实是有的,但不是所缘境透过其自性而存在的认知。更确切地说,名言心对于所缘境的了解是虚妄的,这才是重点。桌子并非胜义真实,它确实存在,但是它并非以其表面所显现的样貌存在。当我们进行观察式的探寻,寻找这个显现为独立存在的桌子时,我们无处可寻。因此,桌子是存在的,但在此同时,因为它不是以其显现的样貌而存在,因此它是虚妄的。这些名言的、虚妄显现的所缘境(确实存在的境)即是名言认知的境。虚妄的显现在我们的感官之前、名言所缘境的可靠知识,对修行之道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当智慧与慈悲、善行结合时,我们才能透过智慧找到究竟的解脱,圆满佛果。慈悲的心必须执取饱受痛苦的众生,而这些众生当然会虚妄地显现,仿佛他们是于境之上、独立的真实。随着愈来愈深入地了解空性,我们就愈来愈不信任这种“错乱显现”,但是在我们成佛之前,“错乱显现”都会一直存在。这是一个奇怪的真谛,但它是事情的关键:我们从感官获得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可靠资讯,即使感官在此同时受到欺惑,而未真正了解这些事物真实存在的方式。为了理清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及其追随者曾说,例如我们的眼睛与耳朵是“错乱”而非“颠倒”的。它们之所以会错乱,那是因为它们持续不断地把所缘境的影像呈现为实体、自性、独立地存在的事物。它们之所以是“可靠的”而非“颠倒的”,那是因为它们显露的颜色、声音、形状、味道、气味与质地确实存在。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你可能会认为,既然“名言识”是知识的可靠来源,既然它们认知事物以自性存在,那么就名言义而言,事物确实以自性存在。在这个观点之上,事物于胜义中无自性,但是在名言中,我们藉由事物拥有的不同自相来区分桌子与椅子、红车与蓝车。宗喀巴大师论辩道,这是自续中观师清辩论师的观点,并且继月称论师之后,也排斥这个观点。要好好了解这一点,并非易事。如宗喀巴大师所说:“由于我们即使在名言中也要破除自性,所以要安立种种名言境似乎非常艰难。”或许想到许多与同一时代的西藏人,宗喀巴大师补充说道:“这使得许多人因而堕入一种极大的诽谤恶见之中。”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桌子、汽车与补特迦罗存在于名言之中,对宗喀巴大师而言,说某件事物存在于名言中,代表这件事物确实存在,因为它被一个可靠的心寻获,例如一个可以认识形状且未受损伤的眼识。在胜义观察之下,我们找不到桌子等事物,因此它们不存在于胜义中,但是如我们所了解的,它们完全不受观察所破除。在另一方面,自性或自相等见解却为观察所破除。自性完全不存在,因此,即使在名言中,它也不存在。

    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我们在开始研究时,立刻就要了解这一切,实在负担太大。在试着理出头绪时,我们总是要记着一个重点:缘起是平衡点,即是中道。一件事物依仗另一件事物而生起,我们的选择影响后果。每件事物之所以精准地在某个时刻生起,不是因为它独一无二的自性,而是因为它与一个广大的因缘网络的关系,在这个网络之中,每个交结点都是无自性的。

    文字内容来自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广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 ——宗喀巴大师之空性教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dj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