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有两个月时间隔离在家,后面虽然陆陆续续上班,也是在有限空间内辗转腾挪。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奢侈了。有了大把时间,再也没有紧追不舍的deadline,也没有了外部世界的喧嚣。虽然黑天鹅还在兴风作浪,但从宣布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的第一天起,转眼间半个月就过去了,这个时间已经足够让所有人接受现实。可能这就是每个人的2020年吧,罗胖子一语成谶,让大家习惯与苦难共存,在困难中铆定自己的坐标。
那习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反正心里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一直热衷这个课题,近年来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它,这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好像都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些热门书籍也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比如"21天养成一个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等等。记得小时候很多次被师长训诫,都是跟坏习惯有关。比如粗心、拖延、懒散等等。可以说,一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在习惯养成、舍弃、再养成的过程。而在这些习惯中,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养成的习惯是最根深蒂固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辨别能力,容易对耳濡目染的东西照单全收。如果没有外力去干预,这个时候形成的习惯几乎会陪伴一生。你以为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其实一辈子都是受习惯的驱使,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习惯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很容易。一个人对于习惯了的事情,不需要安排优先顺序,不需要内心纠结,更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利用习惯的这个特性,可以帮忙做很多事情,特别是关于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大事。比如运动和读书的习惯、健康饮食和作息的习惯、自制和专注的习惯、诚实和礼貌的习惯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好习惯,一旦养成会终生受益。相反,一些坏的习惯,比如撒谎、酗酒、抽烟、拖延、粗鲁等等,则会让生活七荤八素。当然,这些习惯大多是行为层面的,却是是有优劣之分的。历史上有很多大牛人,都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好习惯,或者叫提升自我修养,成就大事业的。比如富兰克林、曾国藩等,都因为有一套独特的修身主张被津津乐道。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以修身作为起点的。这个修身说的就是养成好习惯。
对于一个人来养,改变习惯是对自身行为模式的否定或重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于一场革命。无论是养成新习惯,还是放弃旧习惯,都需要有认知作为前提,然后遵从一个路径,但最终决定是否成功的是坚持。所以养成好习惯或改掉坏习惯都不是容易的事。从"认知、路径和坚持"三个维度看,认知是前提,当然这个认知可以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的。没有改不掉的习惯,只有不想改变习惯的人。记得听过一个故事,一个长期抽烟的人被诊断为疑似肺癌,医生告诉他必须立即戒烟,结果抽了几十年的烟,几十天就彻底戒掉了。虽然后来确认是虚惊一场,但好歹戒烟了。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残酷,但也说明放弃一个习惯之难,之不情愿,之痛苦。反之,养成一个好习惯更是不容易。因为改掉坏习惯还可以通过外力刺激形成认知,但养成好习惯的认知,就需要学习和悟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现代人而言,要强调终身学习,保持开放心态了。因为没有认知的革命,就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习惯的力量很大,它能成就一个人,同样也能毁掉一个人。 "肉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是每个人的梦想,支撑这个梦想的力量是自我的成长和改变,并将这些努力结果变成习惯。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要善待。改掉损害健康的坏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挑食都是,养成滋养身体的好习惯,运动,均衡饮食,作息有度都是。或者,按照查理.芒格的思维习惯,尽力避免那些让自己陷入危险或困境的习惯。他举的例子是"横穿马路,早死,艾滋病、糟糕的婚姻"等等。其实对于肉体而言,无论是养成好习惯,还是改掉坏习惯,都可以看作是避免早死的习惯 。
2.心灵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一些宗教所说的心灵,其实是指精神和信仰。如果对应人本主义哲学,无论是阿德勒还是马斯洛理论,都可以属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层面。这里还是要提财商,因为财务自由是心灵自由的基础,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没有足够的本钱做支撑,很难有真正的心灵自由。让那些"安贫乐道"的说法见鬼去吧。但对于心灵来说,有了丰衣足食的钱只能算是起步,要想获得心灵平静,还需要找到自己,融入组织。这个自己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而融入组织就是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或者叫"他者信赖"。一个人能在"自我接纳"和"和谐关系"找到心灵平静,这和从上帝那里找到寄托是一样的道理。而"自我接纳"和"和谐关系"都需要遵从很多行为模式,或者叫习惯。
3.精神是更加高大上层面的存在和追求。精神对应于佛教叫开悟,对应于基督教是极乐世界,对应于道教叫"道",对应于儒家叫"圣",对应于人本主义哲学叫"自我实现"。不管叫什么,反之都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但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精神,在这一点上阿德勒的理论更接地气。他提出"他者贡献"的概念,并将它作为人生意义的坐标,这个貌似容易多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服务他人"找到精神寄托,不管这个服务是多么微不足道。一个家庭主妇可以通过服务家人找到精神寄托,一个普通员工可以通过服务社会找到个人价值,更不用说那些改变世界的牛人了。当然阿德勒也说了,这个服务不是单单用"创造价值"来衡量,而是从"存在"角度来看的。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儿女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年老父母的生命,因为他们的"存在"对于孩子们就是有意义的。追求意义的过程也许并不难,但对什么东西赋予意义,怎样看待意义,就是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人生只有一个坐标,但有无数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走多久的驱动力就是习惯。无论走到那个点上,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习惯,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前进。这个点就是所说的"当下"。铆定当下,不代表与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好习惯还是应该保持下去,坏习惯要下决心做个了断。而最主要的是,要一直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有能力形成新的认知和习惯,并坚持下去,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