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研究儒家学説,研究“四書”、“五经”,真正‘热愛’研究儒家的“四書”、和“五经”的人,我称為:叫‘真’儒家。
‘真’儒家們......一定是在年轻的時候,遇到了些甚麼‘碰壁’的事情,而,這種早年‘碰壁’的经历,导致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或者説:是‘愛好’。這種‘愛好’即叫做:“修己”(“修己”,二字出自《論語·宪問14.42》)。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能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出自《論語·子张19.17》)所谓愛好“修己”(“修己”二字,出自《論語·宪問14.42》)是首先認為:我有問題。認為:“我有問題”了,才會想要去:‘修正自己’。
但“自己”,是看不见的。一定得‘碰到點’甚麼、或者‘失去點甚麼’以後......才认识到‘原來我有問題’。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修己”分為两步,即:第一步為‘碰壁’,第二步為:自修。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他們‘碰壁’了之後,不修正、不改過,反而喋喋不休,成天抱怨......
就像孔子説的,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過而内自讼者也。”(出自《論語·公冶长5.27》)
道理是這樣的。从古至今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人都因‘看不见自己’,而認為:自己是“没問題”的。
或者説: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以為自己是“这個世界上,最好的人”。大多数人,都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地人”。
所以,人很難獨自做到:自我完善,必须得是‘碰到點’甚麼外力,才有可能“自省”,或也依然不自省。
故,人之所以要‘修己’(“修己”,二字出自《論語·宪問14.42》),‘修己’的开端,一定是是因為:自己碰到了點甚麼挫折,或失去了一些什麼......才會有可能,去想要‘修己’。
道理是這樣的。意识到自己‘有問題’,因此想要去:‘修’,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与福报。
《論語·述而7.31》记载:“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出自《論語·述而7.31》)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有過,则喜”,以及,説是:“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和“禹闻善言,则拜”......這些都説明了:對于某些人來説,對于某类人而言,知道如何改正、修正自己,是對他們而言的‘莫大的恩赐’,与乐趣了。
道理是這樣的。“碰壁”,之後:自修。碰壁是起因,自修是結果。碰壁+自修,就是‘真’儒家們,不断完善、修正自己人格与思想的莫大乐趣了。久而久之以後......既:长期的運用“碰壁+自修”的模式,之以後......
“觀己之過”,就自然的成為了一種:己之习惯。就像《論語》中,记述孔子所説的,一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4.17》)以及《論語·季氏16.11》所记载的:“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論語·季氏16.11》);既:以後不用别人説,不用别人提醒自己......
‘常觀己過’,常修正。這是‘真’儒家們,修养到後期的:常态。
道理是這樣的。自修有“法”。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出自《論語·子罕9.24》)
所谓:‘自修之法’,那即是:我們這些人(既:‘真’儒家們......)......無一例外的,都在‘碰到’問題、烦闷,以及平時......也都特别喜欢分析、研究、論述、以及論証過“四書”、“五经”中的部分章、節之以後,按照己所論証、和論述出的結論,來对照着‘自身现有的問題’,突兀、或不足,以及,説是:对照着自身‘現有的情况’,從而,對自身性格、以及言行舉止、動作和思维、甚至思考模式......等,进行相應的(既:与,己所运用“四書”、和“五经”當中的内容,进行論文、論証寫作所得之結論......相應的......)“裁剪”(“裁剪”,系舉例、和比喻),和“延伸”(既:“裁剪”舉例、比喻,“裁剪”己之突兀的地方,“延伸”系舉例、和比喻,“延伸”己之不足之处)。
道理是這樣的。這種‘自修之法’,大体统共分两步:
既:一、為灵活運用自身所‘愛’的儒家经典;既:“四書”、“五经”當中的内容、章節,作為依据,而进行的文章、或者文学创作。這需要你先具备一定的‘寫作’方面的天赋。
二、為:運用這種因‘愛’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論文文章之結論、証明結果,利用這種因‘愛’,而创作之論文文章之証明結果,來修正,或者补齐自身在思想上,思维方式上的,以及言行、舉止動作、仪态上的突兀,或不足。
這既是:‘自修之法’了。‘觀過’,和‘自修’,合称為:“修己”(“修己”,出自《論語·宪問14.42》)。二者(既:‘觀過’,与‘自修’)不能偏废。只‘觀過’,而不自修;则不明。
只‘自修’,而少‘觀過’;则不备。“不备,但少欠耳......不明,则大害事!”(摘自《朱子語类》)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八月廿六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