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春返回杭州的动车上,我用手机订好了返乡车票。从杭州出发的时候,穿的是秋衣秋裤加运动衣,虽然准备了棉服,但仍是低估了北方的天气,事实上已经寒冷到超乎想象。
在北京下火车的时候,运动衣换成了棉衣,仍觉冷风萧瑟。之所以选择在北京中转,是为了带老妈来看看传说中的香山红叶。为方便游览,酒店也是选择了香山就近的七天连锁酒店。
到北京入住后吃过午饭,地图上看到颐和园离住处非常近,征求老妈意见后,临时决定下午逛颐和园。
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宏自不必说,其规模之大属世界之最。寒风中,满树枝肆意金黄的银杏叶,仿佛在诉说着历代帝王家曾经的辉煌。
颐和园的银杏树正是金黄仁寿殿也叫勤政殿,顾名思义就是帝后们出行到此处时,临时用来处理政务大事的地方。颐和园初建时,只是皇家用于狩猎的比较简单的园林,之后的帝王反复拓建后,才具备了举世无双的规模。
如今的颐和园,风景如画却又大隐于市般含蓄内敛,这是借助了江南许多园林设计中先抑后扬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到清乾隆年间,颐和园被修葺成浓缩版的小江南美景园林。
文昌阁游览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堂馆时,我不住气感叹太奢侈了太好了,老妈却神态自若漫不经心地说,皇帝住的地方,那还用说嘛?不好能行嘛?
进了颐和园,不能不看看寿膳房。据说这整整八个大院,都是为慈禧太后做饭的厨房,每天有100多人为慈禧的三餐小心忙碌着。
然而,奢侈腐败的慈禧太后,虽说日日为三餐耗银无数,可她本人并非暴饮暴食之徒,反而是吃得非常节制,而且饭后总要到长廊去散步,以便于有良好的消化吸收。
说到长廊,是颐和园整体建筑的又一个亮点。建于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的这条画廊兼游廊,其长度也是世界之最。长廊的奇妙之处不仅仅在于那三千多幅珍贵画作,还在于它将园内山山水水有机结合成统一体的神来之笔。
带着老妈,靠走路游玩整个颐和园显然并不现实,所以我们只是随意走走看看,走到哪算哪。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慢慢溜达出来吃饭,吃饭也不着急,细嚼慢咽吃完了再坐着歇会,然后起身散步走回酒店。
次日一早吃了早饭去坐公交,去香山看红叶才是来北京中转的重点项目。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带老妈坐缆车上香山是个绝对的败笔。
前几天刚从明月山坐过封闭式缆车的我,没有想到皇家园林的缆车是最原始简陋而且敞篷的那种,进去后反应一慢已经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坐在车上了。
敞篷的缆车载着我和老妈,在寒风瑟瑟中直逼香炉顶峰。最糟糕的是遇上大雾弥漫一切都是雾里看花,怎一个惨字了得?
整个登顶过程心里备受折磨,后悔计划不周没有事先了解清楚贸然带老妈来坐缆车。到达香炉峰下车后,想找个暖和地方带老妈暖暖身子再行游览,可惜并没有这么个地方。有道是高处不胜寒,山顶上虽然风光无限,可也冷得非常有水平了,这真是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香炉顶峰为避免坐车下山把老妈冻感冒了,决定走路下山。虽然一再强调慢点再慢点,可是走了才四分之一的时候,发现这又是一个绝对的败笔。老妈腿软得走不动了,就这么走会坐会,老妈妈历尽艰辛下了山。
一路上遇到好多陌生人给老妈竖起大拇指夸她了不起,还有个老太太问了老妈岁数后说,你比我大一岁,比我厉害。但老妈跟我说,其实人家是客气。我问为什么,老妈说,你看咱们是下山途中,人家却是在徒步爬山,看样子是经常爬山的人,对她来说这是小菜一碟。
下山途中原本还想要看看乾隆皇帝曾经做出许多重要决策的静宜园,还有毛泽东曾居住于此筹建新中国成立的双清别墅。要强的老妈也说平路上走走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我想想果断放弃出园了。
唯在此祝愿母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它日有机会再来香山看漫山遍野的烂漫红叶。
打车回酒店吃了晚饭后稍事休息,再打车赶往火车站。
这一趟北京之行,累坏了老妈。晚上上了火车后,我让老妈赶紧躺下休息,她还要强地说想坐会。没过一会躺下身上搭了个外套,很快就睡着了,十点多我睡觉的时候把被子给盖上好像也没能惊醒老妈。
其实我也累坏了,头一挨枕头没多久就睡踏实了,这一觉睡到次日七点半才睁开眼睛,一扭头,看见老妈坐在她的铺上正在吃饼干。
心里松了口气,看起来,老妈似乎还好。这也是个深刻的教训,带老人出门,是丁点马虎大意不得,事先一定要做好周详的攻略才算靠谱。
但是眼下,我和老妈的江南之行,已经就此结束了!
但愿此生还有机会再带老妈出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