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生于梁朝武帝治下的太平年代。548年,侯景领兵攻至建康,庾信奉命断桥却惊慌而逃。太平年代的文人在突袭而来的乱世面前如何失态,可以想象。这与武帝及萧纲、萧大器爷孙三代处变不惊的风度形成对比。
但也惟如此,使得庾信的创作流于感伤,臻于化境。
《拟咏怀诗(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别泪损横波。这诗名义上是写昭君,离别之泪损了双眸秋波。实际上,当然是萧梁覆没、南人被迫北往的伤感。
末句“青山望断河”,用的是“窦氏青山”的故事。汉文帝窦皇后之父在河旁垂钓溺水而亡,景帝即位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即派人填平河水,并在其上造起大坟,人称“窦氏青山”。见于西晋挚虞《三辅决录》和郦道元《水经注》。但对庾信心中的萧梁来说,早已是过去式,不可能再有望断河的机会了。
又有《拟咏怀诗(十七)》
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疎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这首诗单看前两句,与彼时的边塞诗类似,登高望远思乡的样子。但从“都护楼兰返”开始,即不同寻常。而尾联“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则完全脱离常规:这不是一首泛泛思愁中的无名将士,而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的。“闻道”而非看见,“今年”而非随意泛指的虚时,处处显示某种特定的历史感。而且,边塞诗往往自然而然带有西北边疆的意象,而楼船其实是西北少有,那么是指南方哪里呢?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言为心声,一切过往,都留在作者笔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