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小雅》有74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少量是民歌。篇幅较长,分九天读完。
鹿鸣
(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儿呦呦叫,郊外食艾蒿。
我有嘉宾到,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笙簧,献礼竹筐上。
宾朋关爱我,教我治国道。
(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鹿儿鸣呦呦,野外食香蒿。
我有嘉客来,美名因德昭。
教民不轻佻,君子也仿效。
我有醇香酒,宴客尽逍遥。
(三)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儿呦呦鸣,野外吃蒿芩。
我有好嘉宾,鼓瑟又弹琴。
鼓瑟又弹琴,和乐更尽兴。
我有醇美酒,宴客乐吟吟。
这是周王宴饮群臣时所唱的诗。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以鹿鸣起兴。广阔碧绿的原野上,一群可爱的鹿儿吃着带有香气的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营造了和乐悠然的氛围,这氛围将王和群臣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在宗周礼乐文明时代,“礼乐相须”,宴飨作为礼仪的一种,宴会上必定要奏乐。
于是,在第一章里,“呦呦鹿鸣”引来了“鼓瑟吹笙”,欢快的音乐声中,主人将钱币布帛等礼物放在专用的竹筐中送给客人。投桃报李,来做客的群臣自然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治国之道,以辅佐君王。
第二章,主人赞美客人拥有高尚的品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祝酒词,除了是酒宴间的客套话,也表达了君王对群臣的要求和敬贤重德的思想。
第三章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琴瑟和鸣,宾主尽情欢乐。“燕乐嘉宾之心”,则表达了宴饮的最终目标,是要安抚群臣的心,好让他们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
全诗虽然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宴会绝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娱乐,它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四牡
(一)
四牡,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四匹雄马在奔忙,大路曲折又漫长。
哪里不想回家乡,王家差事没有完,
我的心中很悲伤。
(二)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四匹雄马跑不停,白身黑尾气吁吁,
难道不想把家回?王家差事无止息,
哪有时间得安居。
(三)
翩翩者,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几只斑鸠翩翩飞,飞高飞低无处归,
纷纷落在柞木上。
王家差事无休止,赡养我父在何时?
(四)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几只斑鸠翩翩飞,一会儿飞来一会儿停,
纷纷落在枸杞丛。
王家差事无停歇,奉养母亲没有空!
(五)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四匹骆马驾车行,追风逐月奔不停,
谁能不想把家回?
因此作歌凄凄唱,把我母亲来念想。
这是一个长期在外行役的小官吏想念父母、思念家乡的诗。
诗的头两章描述了抒情主人公驾着四匹马车在漫长的大路上奔驰的景象,诉说着自己思念家乡而不得归,繁忙劳碌但却不得安的心情。
三、四章中,用鸟儿和树丛作比。主人公看到斑鸠自在地飞来飞去,还能随时落在树丛间休息,想到自己由于忙于公务,连父母都没时间照顾,对小鸟很是羡慕。
最后一章用飞驰的马车说明自己工作的繁忙,用歌唱表达对母亲的思念,重新说明了主题。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真意切,充满了深沉忧郁之情。读来似乎马儿一直不停歇地奔跑在读者心中,让人感同身受。这首诗体现了当时小官吏们的劳役状况,慨叹了他们无法公私兼顾的处境。
皇皇者华
(一)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朵朵花儿开烂漫,高原洼地处处见。
众多使者匆匆行,常怕访查未走遍。
(二)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的马儿六尺高,六条缰绳润又亮。
驾着车儿跑得忙,遍访贤人把事商。
(三)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驾车马儿色青黑,六条缰绳韧又匀。
马儿飞奔车轮滚,遍求贤人解危困。
(四)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白身黑鬣马儿壮,缰绳柔润握手上。
驾车不怕路途长,遍寻贤人把礼访。
(五)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马儿浅黑毛色杂,调控缰绳数我强。
驱马驾车跑四方,遍请贤良助家邦。
这是一首使者所唱的歌。他在诗中指出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是咨诹、咨度、咨谋、咨询。
按《左传》的解释,问为善之道叫“咨”,问政事叫“诹”,问礼仪为“度”,问患难的处理之道叫“谋”,问亲戚之义叫“询”。
如此看来,周天子治理国家是非常尽心尽力、对百姓和贤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此诗表面是在写使者们的辛劳,实则是在赞颂周王能够广泛征求意见的为政之道。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反复吟唱,基调明快。
先说使者驾车经过开满鲜花的高原低地,行迹匆匆无心欣赏。唯恐自己考虑不周,不能很好完成任务。
第二章开始每章都描写了马儿健壮、马具精良、驾车技术高超。到了很多地方,访查很多人,咨询各类事情。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又积极向上的使者形象。
常棣
(一)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棠棣花开一簇簇,花萼花蒂闪光辉。
放眼当今世上人,没人更比兄弟亲。
(二)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生离死别最可畏,兄弟常常挂在心。
高原隰地下聚集,兄弟寻求不辞苦。
(三)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鸰流落在高原,只有兄弟救危难。
虽然好友在身边,只能对此发长叹。
(四)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兄弟争斗在家里,遇到外侮同抵抗。
即使平时有良朋,大难来时难相帮。
(五)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等到丧乱已平定,生活平静又安宁。
这时虽有亲兄弟,不如好友情意浓。
(六)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大盘小碗都摆满,家宴之上酒足饮。
兄弟已然都聚齐,和和美美且相亲。
(七)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夫妻情投意又和,琴瑟和鸣似天籁。
兄弟既然已团圆,更应相亲又相爱。
这是一首赞美兄弟友爱的诗。
周朝开始分封同姓诸侯,兄弟间成了相对独立的政体,不免会有纠纷,为避免兄弟间的争权夺势,维护周王族内部的统一,歌颂兄弟间团结友爱确实非常必要。
全诗八章,可分为四层。首章为第一层。常棣花开是几朵开在一起呈簇状的,可用来比喻兄弟亲密,然后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全诗的主旨。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这三段说了三件事:生死之事,兄弟最为担心;急难之事,兄弟比任何朋友都可依赖;尽管兄弟间会有争执,但一旦外敌来犯,必将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三个情景对“莫如兄弟”的主旨作了具体阐释。这种情感表达对我们中国人是影响深远的。
第五、六、七章形成第三层,描写家宴之乐。这时战乱已平,生活安定,大家又有心情去呼朋唤友了。所以,诗中特意描写了骨肉兄弟相聚在一起的快乐是朋友相聚远远不能比的。水果菜肴摆满一桌子,一家人毫无顾忌开怀畅饮,享受团聚的快乐。
第八章为第四层,直接对人们进行告诫。只要你处理好家庭关系,就会家庭和睦,兄弟间永远保持亲密。所以要“是究是图”,认真地思考这个道理。
伐木
(一)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声。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丁丁伐木深山中,嘤嘤鸟鸣耳西东。
小鸟飞出幽深谷,高高树上栖影踪。
鸟儿嘤嘤唱不停,声声只为寻友朋。
别看小鸟身轻轻,也寻知音来同行。
何况我们是人哪,怎能不重朋友情。
审慎听从这劝告,终得和乐与安宁。
(二)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号子响入云,美酒滤过更甘醇。
五月小羊肥又嫩,快把同姓叔伯请。
岂知恰巧不能来,并非不把他候问。
内外洒扫明又净,八簋佳肴都摆正。
肥肥公羊已备好,诸舅请来先侍奉。
岂知恰巧不能来,非我有错心不诚。
(三)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伐木丁丁在山坡,滤酒清洌美且多。
木碗竹盘摆整齐,兄弟之间莫疏远。
庶民如果失品德,干粮也会惹祸端。
有酒我来把它滤,无酒我去买一壶。
响声咚咚我击鼓,挥起长袖翩翩舞。
闲暇时光莫虚度,把这清酒喝个够。
这是与朋友故旧宴饮的诗。
全诗共三章,都以伐木起兴。由于伐木工作必须要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此诗表明周王朝对于团结合作的重视。
首章用自然美景唤起对美好友情的向往。小鸟儿飞到高高的树上引吭高歌,只怕自己呼朋唤友的声音不被听见。人与鸟一样,也需要和朋友互帮互助,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如此类比,生动地道破人需要朋友这一主旨。
于是第二章就开始准备丰盛的美酒佳肴,把庭院打扫得干净明亮,邀请亲戚前来做客。诗中邀请的亲戚包括同姓的叔伯,也有异性的长辈们。他们如果来不了,要检点一下自己是否有过错,体现了求友的诚意。
第三章写宴请兄弟。强调兄弟之间不能疏远,更不能为了干粮那么大点儿的小事伤及感情。接着描写了饮酒、击鼓、舞蹈的欢乐聚会场景。其中对于酒“有酒我得滤干净,没有我就出去买”的执着态度,也是在表达对于朋友的诚意。
此诗以后,“伐木”已经成为历代诗人表达“友谊”的常用意象。
天保
(一)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
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上天保佑你安定,周王天下很稳固。
使你尽厚天下民,赐你千般百样福。
使你福禄增无数,赐你国家更富庶。
(二)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上天保佑你安定,尽享福禄与太平。
万事万物都合宜,接受上天赐百禄。
赐你福祉长久远,唯恐每日享不足。
(三)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上天保佑你安定,让你国运更兴盛。
福瑞满满积成山,气势延绵如峰峦。
又似江河滚滚来,日日增长永不停。
(四)
吉蠲为,是用孝享。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吉日清洁备酒食,祭祀祖先献祭享。
春夏秋冬祭祀忙,祭祀先公和先王。
祖先显灵赐福你,福寿延绵永无疆。
(五)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群黎百姓,徧为尔德。
先祖神灵已降临,赐你福禄数不清。
庶民百姓多朴实,吃饱喝足就开心。
不论贵族和黎民,都来成就你德行。
(六)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如同新月日渐盈,更似朝阳刚东升。
寿比南山万年长,福运不亏也不崩。
又如松柏万年青,后代子孙永继承。
古代祭祀时,主祭者被称为“尸”,他扮演神灵接受祭祀并传达神的祝福。这首诗就是“尸”借助神灵的口吻表达的祝福之辞。
全诗六章可分为三层含义。一、二、三章是第一层,写上天赐福。每章都以“天保定尔”开始,上天赐给江山稳固,赐给福气、财富,而且要像高山流水一样丰足而又滔滔不绝。第三章中连用五个“如”字,将对上天赐福的描述推向高潮。
第四章写选吉日、沐浴清洁,然后准备祭品,一年四季都不疏忽。表现的是对祭祀周朝先祖们的诚心。第五章写普通百姓以饮食温饱为本,对百姓和贵族都要以德教化。这体现了周朝立德保民的思想。因此,这两章是第二层含义:诚心祭祀和立德保民是得到祝福的前提。
最后一章,“尸”祝福周王朝就像初升的太阳月亮,前途无限;像终南山和松柏树,万古长存。再次连用四个“如”字将祝福推向极致。和上面的五个“如”一起,被后人称作“天保九如”,作为祝福颂祷的吉祥语。但是第一章中出现的“俾尔单厚”,即要天子尽力厚待民众,和第五章提出的“立德保民”思想更受到后人推崇。
采薇
(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出新芽。
说回去啊说回去,年终已到未还家。
虽有家室似无家,只因猃狁犯中华。
想得安居无闲暇,要和猃狁来厮杀。
(二)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叶儿多柔嫩。
说回去啊说回去,心里牵挂很苦闷。
满腹愁绪如火焚,又饥又渴实难忍。
驻防之地常调换,托谁回家去探问。
(三)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根茎已坚硬。
说回去啊说回去,转眼已到十月间。
周王战事无休止,想要安居不得闲。
满腹忧愁心中痛,在外行军归家难。
(四)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那盛开的什么花?是那棠棣吐芳华。
高大马车是谁的?那是君子乘的车。
兵车驾好要出战,四匹雄马壮又健。
此时哪敢居且安,一月几次捷报传。
(五)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车的四匹雄马,高大威武又雄壮。
将军以它为依乘,兵士靠它作遮挡。
驷马战车排列齐,牙弓箭袋傍身旁。
哪有一天不警戒,猃狁威胁很紧迫。
(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时离家乡,杨柳依依随风摇。
如今凯旋回家转,霰雪似珠漫天飘。
路途遥远又难走,又渴又饥内心焦。
回首往事悲满怀,谁人懂得我心哀。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徭役诗。周人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猃狁的侵扰,边境战争不可避免。出征将士常年艰苦征战,同时饱受思念家乡之苦。当他们取得战绩,终于踏上漫漫归乡之路时,感慨万千,往日情景一一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唱出一支动人的歌。
全诗六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对外征战的回忆(前五章)、归途所见所感(第六章)。
前三章追忆征战过程中的思归之情。每章都以采薇起兴。“薇”是一种野豌豆,其苗可食。战士们挖薇菜充饥,说明行军之艰苦。但薇的意蕴不止于此。三章中的薇各自处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从“作”(刚发芽,指春天)、“柔”(初长成,叶正柔嫩,在晚春)到“刚”(已长老,茎叶都变硬,已近秋天),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暗喻征战时间的漫长。从年末盼到来年十月,“曰归曰归”,回家的时间却一推再推,不由得让人“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而且每一章都说明了回不去的原因,有家难回(靡室靡家)、驻地不定(我戍未定)、战争频繁(王事靡盬),都是因为猃狁之患。既思念亲人,牵肠挂肚,又顾及国家战事,责任难抛,这种情感交织让人痛苦不已。
第四、五章笔锋一转,追述紧张的战斗场面。繁花、战车、健马、弓箭、捷报,斗志昂扬,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第四章以“维常之华”起兴,引出将军的高车大马,雄壮无比,充满自信豪情。然后写驾着战车,战马强壮,虽然连休整休息(定居)都顾不上,但是终于迎来了胜利(一月三捷)。第五章继续描写战争场面。排列整齐的战车,显示着军事实力和强大阵势,在将军的指挥和战车的掩护下,士卒们英勇战斗。“四牡翼翼”展示着战马训练有素,“象弭鱼服”标志着武器精良,统帅身份高贵,“岂不日戒”表示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如此怎能不百战百胜。但是正因为要胜利,不让猃狁继续成为国家的紧急危难(孔棘),因此就更不能很快地结束战事回家。
终于可以得胜回家了,第六章细腻地描写了回家路途中的情思。常年征战在外,如今家乡近在眼前,引起战士们更多的感慨。“近乡情更怯”,当年无法派人回家探问,不知家里怎么样了?多少战友伙伴,无法与他们一起回来了,怎不黯然神伤?于是唱出了千古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离开时,正是春天,杨柳枝软软垂下,随风摇摆,正像牵着你的依依惜别的手臂。现在我回来了,已是严冬,经过离难,心绪纷乱,就如天上乱舞的冰冷雪珠。更加归路漫漫,道路泥泞,又饥又渴,故此发出感叹,谁能真正了解我心里的哀伤呢?在这里,让人感受到的已不再是书页中的历史诗篇,而是一个充满感情的鲜活的生命。
出车
(一)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把我战车准备好,驾车来到城郊外。
天子发布命令来,让我出征去边塞。
招来马夫和仆从,军需辎重多装载。
国家安全有危难,猃狁犯边生急患。
(二)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驾我战车快出发,一气跑到城郊外。
龟蛇旗帜立如林,杆头系上牦牛尾。
鸟隼龟蛇旗上画,旗旒颤颤风中垂。
担忧战事心不安,马夫随从也憔悴。
(三)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大将南仲领王命,去到朔方筑城防。
战车列列马健壮,旌旗行行神采扬。
天子给我下命令,命我筑城在朔方。
南仲威仪显盛名,扫除猃狁天下平。
(四)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当年出征去朔方,家乡黍稷花正香。
如今胜利踏归途,大雪纷飞满道路。
国家多灾又多难,无暇可去享安闲。
难道我们不想家?敬畏军令心不敢。
(五)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天蝈蝈不停叫,蚱蜢蹦蹦又跳跳。
未能见到君子面,心中忧虑又不安。
等到见了君子面,石头落地心放宽。
南仲威名多显赫,如今又把西戎讨。
(六)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猃狁于夷。
漫漫春日暖洋洋,草木萋萋长盛旺。
百啭千声黄莺唱,田间几个采蒿娘。
擒住间谍杀敌掳,大军凯旋回家乡。
威名显耀是南仲,终把猃狁来平定。
这是一首描写南仲平定猃狁之患的诗。诗重点写了南仲征猃狁、伐西戎的战功,但却没直接写战斗场面,而是从军容军威来映衬。同时,诗中还穿插了《召南·草虫》中表现离情的句子,写军事之外更添了抒情。
从口气上看,这首诗更像是一位跟随统帅南仲出征的武士的记述。第一章写接到命令,准备出征。记述者把战车驾到郊外集合地点,听到周王下了出征的命令。将军吩咐随从准备好战车,告诉大家边境危急,要马上出发。
第二章描述出征时的情景。战车聚集在郊外,各色旗帜林立,迎风招展,说明军队人马充足、士气旺盛。但随着大军向北进发,出征时间渐长,记述者暗暗担心,随从们渐渐开始疲惫。
第三章写战胜猃狁。按周王的命令,南仲到朔方驻扎。朔方是靠近猃狁的地方,在这里修筑城防,车马进进出出,旗帜招展,做好了战斗准备。但是记述者没有写战争场面,而是直接告诉我们,猃狁被扫除了,南仲也更加威名赫赫了。
第四章写军队开始转移。通过对离开家乡时的回忆,表达出征已经很久了。但是国家有外患,你能不顾王命军令,回家享清闲吗?不能!所以就有了第五章的征西戎。在两次战役之间,偏偏穿插了一段《召南·草虫》中的句子:“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这段表达思念远方爱人的句子在这里更好地体现了家中妻子对征夫的思念。
最后一章写胜利归来的场景。春日烂漫,芳草萋萋,黄莺儿林间鸣唱,美丽的姑娘们在采集白蒿。战士们押着俘虏,得胜归来。再一次称颂南仲赫赫威名。
整首诗画面跳跃,按照描述的顺序仿佛可以看到沙场点兵、旗帜林立;车马北行、战事疲惫;到达朔方、修筑城防、大败猃狁;然后战士思归、将军安抚,晓以国家大义;接着在思念家乡中大家振奋精神、转战西戎;最后得胜而归,路上春光烂漫。有些画面似乎并无紧密联系,但是却完整地叙述了一场重要战争。方玉润说其“以伐猃狁为主脑,西戎为余波,凯还为正义,出征为追述,征夫往来所见为实景,室家思念为虚怀”。这样看来,这首诗确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