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经导读
阿育王为什么偏心眼

阿育王为什么偏心眼

作者: 大智度彼岸 | 来源:发表于2019-06-21 12:30 被阅读0次

    《杂阿含经》第二十三卷收录一段经文,讲述了阿育王因捧沙供佛,而于百年后作大国王,供养僧众,兴隆佛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那是阿育王在优波崛多尊者引领下,到王舍城供养佛陀诸大弟子舍利塔的情节。经中记载了阿育王的五处供养,分别是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薄拘罗和阿难的舍利塔。有意思的就是供养的财宝价值并不相同。

    在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那里,阿育王供养的财宝价值都是十万两。这里需要插播一个细节:在这部经的最后,阿育王供养宾头卢尊者的六万阿罗汉眷属时,起初也是出价值十万两的财宝。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在阿育王心目中,对上述三位尊者的敬仰。

    经文中,阿育王也以偈颂表达了他的心情。大意是,舍利弗智慧第一,能随佛说法,利益众生解脱烦恼;大目犍连神通第一,能以神通驱除恶魔,解救众生离于恐怖;摩诃迦叶头陀第一,不仅自己少欲清净,还能够披佛法服,建立僧团,作众生的功德田。

    接下来就到了薄拘罗尊者的舍利塔前。优波崛多尊者向阿育王介绍了薄拘罗的功德:无病第一,乃至不为人说一句法,寂然无言。阿育王当即决定,只向薄拘罗尊者舍利塔供养一钱。

    大臣问,为什么同样是供养阿罗汉,前边三位都供十万,这里却只供一钱呢?阿育王说,这位尊者虽然自己断除了愚痴惑业,也有无碍辩才和智慧,但是他不能讲经说法,对众生并没有利益。所以只能供养他一钱。更有意思的是,这一钱供养出去之后,竟又自动飞回到阿育王手里了。大臣们看到这个神奇的场景,都赞叹到:尊者少欲知足,连一钱都不要啊!

    这个细节就引发了不同的讨论。有的人赞叹尊者的清净离欲,不受纤毫供养;也有的认为,这说明,一个比丘,哪怕是证得了阿罗汉,如果他不能讲经说法,利益众生,那他的所谓功德“也是一钱不值”。

    这个“一钱不值”的说法显得很尖刻,但是也有道理。我们如果读过《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就会知道,在佛陀入涅槃之前,薄拘罗作为佛陀的五百阿罗汉弟子之一,也曾受记,将来会成佛。所以说,薄拘罗尊者也是最终回小向大了,所以,并不是薄拘罗尊者一钱不值,而是尊者示现的“只顾自己得解脱,不为人说一句法”的行为一钱不值。这种典型的二乘行为也被佛陀呵斥为焦芽败种,可不是一钱不值吗?

    接着,阿育王又供养了多闻第一、结集经藏的阿难尊者舍利塔,这一段和供养薄拘罗尊者那一段可谓天渊之别,相映成趣了。这一次,他供养了阿难尊者百亿两珍宝。我们还记得吧?前面说了,阿育王供养六万阿罗汉,只给了十万两;供养上述三位大阿罗汉,每个人只供养十万两。这次,供养阿难尊者一位,就出了百亿两——十万两的十万倍!

    这个数字,我们听来很惊悚,连见惯阿育王作风的大臣都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供这么多?阿育王说了一个偈颂表达了自己的赞叹敬仰:

    如来之体身,法身性清净。彼悉能奉持,是故供养胜。法灯常存世,灭此愚痴冥。皆由从彼来,是故供养胜。如大海之水,牛迹所不容。如是佛智海,余人不能持。唯有阿难尊,一闻悉受持。终无忘失时,是故供养胜。

    对于前三位尊者,阿育王表示赞叹,说的偈颂都只有四句,对于薄拘罗尊者,阿育王持“批评”的态度,也说了四句偈颂,而对阿难尊者的赞叹,说了十二句,等于前边诸位的三倍。可见阿育王的心迹了吧。

    总之,之所以供养阿难尊者最多,而且超多,是因为他能够于佛教法多闻不忘,奉持经典法身舍利,如同法灯常照世间,灭除愚痴开佛知见。这样利益无量时空、利益无量众生的大功德,强于洁身自好的自了汉百亿倍,其实是无法比拟的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育王为什么偏心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ly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