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抱怨过自己的工作,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
这里提出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底层概念叫“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它从一个很清晰的角度为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够更合适。
图片发自《超级个体》一、职业4要素:
1、个人能力:能力、学历、资源......
2、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3、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4、职业回馈:钱、荣誉........
对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的。
二、职业健康度的自我诊断:
问问自己:
1、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在于“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组织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份收益?
职场模型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等价交换。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的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是一个持续的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三、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一旦双方有一方不匹配,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两者之间有有一方需要作出改变。如果持续的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抱怨”。
一个人对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群人,总是眼红别人工资挺高,说自己都三十好几了,有房有贷有娃,压力大,工资少,希望老板给加薪。老板是可以给你加薪的,问题是你要问问自己目前的能力够不够得到那个高薪?如果自信够得到,那就去大胆的跟老板申请。而且我相信,如果你有那个能力,老板又想留住你,一定会想办法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公司自己本身不成长,员工能力强了后就跳槽走了。所以你看企业希望员工成长,而如果它自身不成长,是不是也不匹配呢?
最好的企业应该是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互相匹配,动态成长。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八年前来上海时,月薪2k,那时的我也没想到五年后我们能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并且在这个城市安了家。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大胆去做,努力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目标,而且一定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也许暂时你可能很难一下子就够到你的目标,那很正常。人和环境总是在动态匹配、互相适应,努力与你所在的环境互相适应,彼此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