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凡人闲文!傅申1980。
萨特:什么是主体性?

萨特:什么是主体性?

作者: 惊闻蝉鸣 | 来源:发表于2022-02-14 20:01 被阅读0次

    在《什么是主体性》这部作品中,萨特为主体性赋予了两个特点:一个是“非知”,另一个是“要成为”。主体性之所以根据定义是非知(哪怕是在意识层面上),是因为个体或有机体‘要成为’其存在。这通向了两种可能:成为其物质存在,以及修正整体以保障自己的续存。在这两个特点基础上,主体才能成为其自身:“主体性就是活出自己的存在,我们活出自己的所是,活出自己在社会中的所是......

    什么是非知:意识就其定义来说就是自我意识,即“我思”,我思分为反思的意识与非反思的意识,后者就是非知。既然反思的自我意识是间歇性的,所以实际上就必须承认,在各个反思阶段之间存在着某种荒谬的东西——即无意识的意识。非反思的我思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反思后才产生了主体。就像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的那样,非知的意识就是虚无,就是建立与世界关系的尚未确定的纯粹能力。主体想要成为其自身离不开这个先决条件。为了研究主体性,萨特决不能仅仅着眼于主体,更要关注到意识,意识的范畴是大于主体的。

    “首先真正存在的是诸多意识,诸状态通过意识构建起来,然后自我通过状态构建起来。”——萨特

    “要成为”是意识的存在方式,因此它是一种现存。主体由存在支撑着,但意识却不被任何存在支撑着,因为意识——萨特告诉我们——是一种绝对,一种实存的绝对。意识尤其不是某个主体的意识。如果是的话,它的功能无非只是对那个主体的存在进行反思(在主体哲学中,自我意识必然是一种反思的自我意识,即一种使人返回到主体的存在的意识)。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区分了自在与自为,自为的存在一定是意识,其本身就是其可能的存在,即自为的存在;自在不一样,在它同一性的绝对充实中是它所是。

    主体“要成为”的过程也就是内在性条件中总体化的过程,在总体化中,机体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整体就是一种不断地内在化和重新组织化的法则,或换句话说,有机体首先是一种总体化而不是一个整体。整体是一种定向的自主调节。要成为、内在化、总体化,都是同义词,都属于实存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化?什么是内在化呢?

    总体:在历史发展中,以“个人实践”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体状态,它由社会各部分的总和所构成,同时这个总体又存在于各部分之中,并“超越”各个部分而存在。

    总体化:“总体”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也即部分与全体达到综合统一的辩证法的过程。“辩证法就是总体化的规律”,只有人才有主观辩证法,而没有自然的客观辩证法(这就注定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而作为总体化基础的实践,则是“有目的地克服物质条件的有组织的计划。”总体化是在过去人们活动结果的基础上的人的具体活动,它带有自为存在的性质,是人的自为活动的表现,不带有惰性。

    要理解内在化离不开实践-惰性辩证法的概念。实践-惰性:人的实践活动指向被动的、惰性的物,人的活动的初期是自由的,但遇到了匮乏状态,自由的发展就中断了。为克服匮乏,产生了需要,匮乏与需要形成了个人的实践,人把自己化为工具,作用于自然界,把自己外在化,同时也是物的内在化,行动不断支配物质,物质又不断否定行动,实践-惰性的辩证法最终使人越来越丧失自由,受制于物,形成了被动无力的统一。

    从总体化、实践-惰性的主观辩证法等概念来看,萨特的确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较深的影响,但是他归根到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同时表达了双重主张:马克思主义已经停滞不前( “因为它是且希望成为实践的,所以在它之中发生了一种真正的分裂,把理论扔到一边,把实践扔到另一边。”);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时代不能超越的地平线(“只有社会关系的变化与技术进步还没有将人从匮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萨特决心用主体性唤醒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活力,这是他最大的特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萨特:什么是主体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sh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