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古代文化历史.地理.人文
《晚清民国120年》 | 连载005 | 进士 = 世界名校博

《晚清民国120年》 | 连载005 | 进士 = 世界名校博

作者: 韬奋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11:04 被阅读0次

科举第三步:进士

进士学历 = 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

1

考上了举人之后,

通往统治阶级最高殿堂的“会试”之门也已经向你打开,

你可以施展自身的才华,

进入到最高统治阶级的阵营,

真正实现姓“赵”这一壮举。

2

会试照例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

由礼部主持,通称“春闱”。

这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场考试,

录取率也最低,为什么低呢?

因为历年来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

都可以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需要面对的不光是现代意义上的“应届生”,

也不光是“复读生”,

你需要面对的是“历届的复读生”,

这个“历届”到底是多少“届”,具体数字不清楚,

可能是3年5年以前落榜的考生,

也可能是30年50年之前落榜的考生,

我们所看到的最高纪录是24“届”的----前前后后参加了24次会试的!

如果按照3年一届的话,

24次的话就是72年,

如果算上他考秀才和举人的时间,

大概这位老先生的年纪至少也是90出头了!

90岁了还来考试?

3

实际上以上的算法并不严谨:

大清朝为了体现“皇恩浩荡”,

每每会在特定的时期,开一些“恩科”,给天下举子更多参加考试的机会,

例如国家有重大庆典啦,

还比如皇太后皇帝万寿啦,

皇帝登极或者结婚啦,

跟北方打仗胜利啦,

遇到这样的年份,就会多开一科,让广大学子参加考试,即所谓的“恩科”。

这也是为什么大清朝267年却考了112科的原因:

按照3年一科,112科要考336年,实际上267年就考完了,

也就是说大概平均每2.4年就会有一科考试。

按照2.4年来算的话,这位老先生考24科的时间,大概是58年,

掐头去尾4年,也就是54年,如果他26岁中举人的话(26岁中举已经相当厉害了),

这位老先生参加完其最后一届会试的岁数大概是80岁。

80岁的“复读生”,这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

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五十少进士”,

也就是说你50岁考上进士了,

还算是进士里面年龄比较轻的!

也就是说,和你一起参加会试的竞争对手,

可能还有50年前落榜的那批“复读生”!

50年的时间,半个多世纪,他们一直在参加考试,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战斗力有多强?

对比看现在的高考,如果一个人复读了50年,

和你坐在一个考场里考试,

大家的目标是同一所大学:就问你怕不怕?!

从时间线上来说:

你今年17岁参加2017年的高考,

有个80岁的老爷爷,

参加过1963年的高考,

现在和你一起考试!

就问你你还有多少信心?!考中的几率有多大?!

4

对于高考,我们经常说一句话:

以我们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的阶段。

那么对于科举考试,

我相信最后比拼的一定是天赋,

而不是努力,否则你怎么解释努力了50几年考了20几次,还是屡试不售呢?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定额,

一般是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大清朝267年开科112科,

总共录取进士人数为26849人,

按照清朝立国267年计,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取中240人(来自《清会典》)。

这个考试的难度,

是不是如道长所说的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的难度呢?

世界TOP10的大学,每年合计量产出来的博士生数量应该至少10倍于这个数字吧?!

能考上进士的,说实话真不是我等芸芸众生能做到的!

考中的概率,和中500万的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可能一辈子打死都中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古代为什么对读书人那么崇拜的原因!

5

好吧,

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之后,

你已经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统治阶层的一员,

这个时候,你可以整理整理身上的破衣烂衫大笑三声:

老子终于姓“赵”了!

是的,作为一个读书人,你成功了,

你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公务员了,

你真正翻身做主人了,

你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

有了进士的名头,

基本上你可以在这个国家里横行无阻了,

基本上吃喝不愁了,

全国各地,无论走到哪里,基本都有人买你的账了,

把你当个人物当个大老爷伺候了。

你是这个社会里最高大上的精英阶层,“精英”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60年一代人来算,

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3朝一共58年,

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

同治1588人,

光绪4088人,

合计6688人。

再看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总人口,

大概数据是4亿人左右(以为太平天国,人口减少了不少,但是加权来看,平均人口应该在4亿左右)。

4亿人里面取6688人,

大概是0.0017%,

也就是万分之0.17,

也就是十万分之1.7,

也就是百万分之17!

100万人中取17人!

绝对的精英中的精英,牛人中的牛人!

好了,你被录取了,

你现在是进士了吗?

其实严格来说还不是,你这个时候的头衔应该叫“贡士”,

不过“贡士”基本上也就等于进士了,

你只需要再走一些程序性的过程,

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进士了!

这个程序性的过程,就是最后的考试:殿试!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晚清民国120年》 | 连载005 | 进士 = 世界名校博

    科举第三步:进士 进士学历 = 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 1 考上了举人之后, 通往统治阶级最高殿堂的“会试”...

  • 《晚清民国120年》 | 连载006 | 庶吉士 = 世界名校优

    科举第四步:庶吉士学历 = 世界名校优秀博士毕业生! 1 我们再来说说殿试吧。 首先发布一个好消息:殿试不刷人。 ...

  • 武昌河王致豪

    1850-1921王致豪:生于晚清道光二十九年,逝于民国十年,享年七十二岁。晚清光绪初年中进士,入官爵学...

  • 晚清进士手札赏析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今,进士手札,留存甚少。前不久,得晚清进士王学华手札一幅,共赏。 此札为一红纸长卷,宽25厘...

  • 桑兵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时间管理复盘:2019-06-06

    完成基本工作。 《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1 15/46

  • 从晚清到民国

    对历史我算是文盲 这本书看得我也是头西昏。有很多生僻字,由于是台湾人写的 言语上读起来不是很顺畅 ,所以速度也是很...

  • 《从晚清到民国》

    1 林则徐与徐继畲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呼吁改制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治中兴”期间...

  • 从晚清到民国

    马克思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晚清到民国,其内忧外患,何尝不可以从之前的你方唱罢我登台上寻得规律。 《从晚...

  • 从晚清到民国

    终须等到中西文明现代化扯平之时,始可言其是非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晚清民国120年》 | 连载005 | 进士 = 世界名校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dw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