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 林汉铭
【无因不能生果】
前几天王绪溢博士“突然”发给我一幅图,并留言:“两个班级教学策略差异很大哦。”
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明明我都是“公平对待”。是什么图,如此大威力,请看下图:
近一周两个班级课堂生成及互动数据统计图这是近一周两个班级课堂生成及互动数据统计图,直观上比较6班无论在课堂的生成、投票、挑人这三个方面都远比5班来的多。难道真的像王博士说的,我对于两个班级的教学策略差异很大?于是,我通过麻吉星平台调取所有的历史数据,用表格形式进行了分类整理:
数据统计表格数据分为生成和互动两个维度。从生成数据看,5班生成数据近一周4次,近两周20次,上学期125次。而6班生成数据近一周10次,近两周29次,上学期162次。三次数据的对比都是6班多于5班。甚至在近两周的数据上6班高出5班接近50%。从互动数据看,将5班投票数据近一周17次,近两周43次,上学期162次。而6班投票数据近一周27次,近两周49次,上学期193次。三次数据对比依然6班高于5班。在随机挑人和选项挑人数据方面,5、6两班近一周比为27:38,近两周比为50:69,上学期比为194:238。三次数据还是6班高。这场数据的较量让我妥妥坐实“偏爱”6班的现实。“好可怕”,在数据面前,无所遁形。
【发现了果,回头寻因】
问题的前端到底是主观的“偏爱”,还是客观的“顺势而为”?
5班学习能力呈小沙漏型,能力强的多,学习偏慢的孩子也较多,但好在这部分孩子都能控制在“合格”附近,为了验证这部分孩子是否真实参与和理解,我常常会在随机挑人回答完,选择主动提问这部分孩子,并予以鼓励加分。另一方面5班整体课堂氛围“活”,容易调动,但课堂行为习惯不太好,有时需要停顿来进行管理。相比6班能力整体平均,虽然能力非常强的孩子不多,但能力较好的孩子比较多,且集中度也高,课堂氛围虽“静”却不缺思辩,喜欢提问,容易调动,课堂行为习惯良好。课堂上,我会更多地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讨论。这样看来,所谓“公平对待”的背后,我其实已经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组成结构,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导向,没有特别“偏爱”哪个班,只是偏爱角度不一样而已,5班更注重“补短”,6班由于较为均衡,又由于爱提问等原因,教学策略就更为开放。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大致明白为什么数据偏差如此之大。
现在就拿上周课堂上遇到的一个问题两个班级的教学行为做一个对比。
在学生独立探究奇偶数的运算特点后,我出示了一个问题“在验证下面一定是奇数这个问题时,你主要采用了什么策略来探索”,6班呈现的是这样一组数据:
6班数据通过举例探究的占79%,通过画图探究的占21%。由于数据大于75%,我就没有开启小组分享,而是选择了全班交流。
s8我先从A选项中,随机挑人选到了小敏,通过拍照上传素材,让小敏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同时配合小敏的讲解,很快得到大家的共鸣。于是,我继续追问,其他数字是不是也可以?
小政接着,我抽到了小政,虽然小政结合自己的作品,说明了思考的方法。对比了两人的思考,孩子们很快发现即便他们举出了100个例子,却始终无法完全验证。(慢慢开始感悟不完全归纳的优与弊)最后,我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画图的人,能够完全归纳。于是之后,我挑到小梁。
小梁小梁上台图文结合,她把3放在上面,又把2放在下面,这样就会突出一个格子,说明和是奇数。但她发现如果换成5放在上面,2放在下面,这样就会突出3格,又不太好解释了。后来,小严起来说她有办法解决,于是就有了第四张照片(如下图):
小严小严做法就是把偶数全部放在左边,奇数放在右边,这样两两竖着圈成一对,怎么都会多出一个,所以,和就是奇数。
通过四张照片,孩子们探索和发现逐渐走向深入,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
5班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抛出同样的问题“在验证下面一定是奇数这个问题时,你主要采用了什么策略来探索”,我得到的数据如下:
五班数据五班91%的同学通过举例的方式严验证了奇数+偶数=奇数。此时,我并没有去挑选A,因为数据特别集中时,再去请A说,相对效率低下,而全场现在最关注的就是选B的3人。我从B中,随机挑到了小则,他的作品呈现如下:
小则小则作品并没有像我所预想的画方格的方法,而是采用将奇数分解成偶数+1,从代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通过和台下的其他同学互动的方式,让其他同学明白了他将奇数分解成偶数+1的妙处,所有人都送给他掌声。
两个班级虽然提出的问题一样,呈现出来的数据形态基本相似,却由于班级的不同特性,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教学处理,导致数据产生6班总比5班多的情形。既有内在的“偏爱”,又有外在的“顺势而为”。
由此可见,相同的数据可能根据读取角度的不同,所解读出来的背后意义也不同。很高兴王博士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反思点,让我感受到数据的价值,在未来读取这部分数据上,越来越有数据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