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是在立冬时节入土为安的。今天是冬至,很有纪念意义,我再也吃不到老妈包的饺子,也吃不到老妈蒸的年糕,烙的月饼。
晚上绞尽脑汁完成小语研课作业。
首先课标第18页明确规定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就是:增强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定义即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中年级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课标规定:要结合背诵优秀诗文60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编排分多种形式,有古诗词歌赋,还有的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中华传统节日,遨游汉字王国等,古诗词的安排有的是在单元课文,有的则出现在语文园地后面日积月累板块。
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基础性学习任务群:低年级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一二年级要求诵读儿歌、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鹅》《静夜思》《春晓》这类的古诗都比较浅显,因为押韵,朗朗上口,需要孩子们熟读成诵,不求甚解。
中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册次 复述类型 复述要求 方法和策略
三年级
详细复述 把握课文内容,内化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表达。 借助表格有序地复述故事;借助图片和文字记住主要的内容;借助路线图、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顺序来复述故事。
四年级 简要复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简要的复述故事;
找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的顺序的词句,简要的复述故事。
五年级
创造性复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讲述更加的形象生动,加强语言的积累,促进语言发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变换人称创造性复述;展开想象,能丰富情节,把简略的地方说具体;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某部分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讲故事。
高段阅读诗歌,需要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的理解,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像《示儿》《题西林壁》可以结合在一起学习。
总之诗歌的学习还要密切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理解,无论哪个学段学习诗词都要熟能成诵,“读”上鳌头,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和高雅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