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节录
节录一
师:这几天我在看今年高考作文的佳作,随手翻了十篇之后,我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十篇里写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的大约就只有两篇。写来写去,还是陶渊明、李白、苏轼,要么就是项羽韩信这些。我就想了,咱们平时写作文为什么不愿意写身边的生活呢?我来采访一下。
生:也许我们不太善于发现吧。
师:不善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除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以后没去想。(生点头)那今天我们就对身边的寻常生活来作一番沉思,看它是不是如我们所讲的那么枯燥乏味,那么平淡无奇。我们现在每位同学手上都拿着一支笔,我们就从这支笔说起。
(展示图片)
师:这支笔,我们天天用,是最寻常的文具。看着它想想:除了是我学习的好帮手,我还能有哪些感悟?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沉思,书写。)
师:我们按座位顺序来说。
生:笔是记录感情和日常生活感受的一种工具,也是你在寂寞的时候最知心的朋友。
师: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时候,他最渴望的是有一支笔,如果没有笔他会觉得很乏味,这支笔可能就是他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撑。
生:我看到铅笔就想到了,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看到它我还想到了中国的环境。
师:很有意思。铅笔跟环境联系到一起,非常好!
生:同样的笔不同的笔芯写出来的字就不同,就像同样的躯壳不同的灵魂活出来的人生就不同。(自发的热烈的掌声)
师:非常精彩!
生:我们的笔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去记录生活,回忆生活,品味生活。
生:我觉得笔是很脆弱的,就像屏幕上的铅笔,它轻轻掉在地上,就可能要等着再次利用,像我们手上的有芯笔,它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笔珠掉落就再也没有办法使用。
师:由此可以想到什么呢?你为什么从笔身上想到“脆弱”呢?
生:我觉的,我们做事不能像这支笔一样轻易地放弃。
生:笔有不同的款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笔的设计越来越精巧,越来越有人性化,可以看出,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师:透过一支笔,看到了社会的变化。
生:笔戴上它的帽子就不能工作了,人戴上帽子就不能正常发挥了。师:真有哲理!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不一样的想法?
(众笑)
生:我的笔就像是我的另外一张嘴。
:::
师:你是对你手里的笔有了感情是吧?(生点头)
师:刚刚我顺着走了一圈,发现每位同学都有了与寻常认识不同的见解。大家想想看,在这个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为什么会出现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平时没有去想这个寻常的事物,可是我们现在用一个专门的时间来想它之后,为什么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新的感悟了呢?我们去回忆同学们所想的,帮他们推究一下,看他们是如何想到的。也可以说说你自己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们平时没有想到,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留心它,没有去想。我们现在有一段时间去想它了,站在它的立场去思考了,所以就得到了平时没有的想法。
师:也就是给寻常生活留点时间,去思考它,对不对?
生:我们在思考的时候,笔不再是单单的一支笔,它可以作为一个本体,而后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喻体来赋予它不同的情感及我们的思考。
师:可以把笔当作一个本体,我们来说个喻体。请你举个例子。
生:老师就像铅笔一样,越来越短…
师:老师越来越简短,但是我相信在同学的那张纸上留下的痕迹就越来越深长。谢谢你。
师:她刚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要想对一个寻常的事物有不一样的发现,可以去作联想。把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我们会有新的发现。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新发现呢?
生:仔细地观察。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笔和笔帽,还有笔和橡皮,笔和纸,把它们放在一起可以作比较。比如,说说笔和橡皮。
生:笔是建设者,橡皮是破坏者。
生:橡皮可以擦去笔写出的字,却擦不去笔留下的痕迹。
师:我们看到事物,除了联想和比较,其实还可以多问一问。我们想要得到更深刻的思考,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笔?它到底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什么?…
生:用笔表达的生活与情感,可以在传阅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生:笔记录下的生活,在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让我们感到温馨和充实。
生:它是我们倾诉的工具。
生: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是从很小的笔开始的,它是人类知识的一个起始点。
师:也许人类开始没有笔,只是拿树枝在地上、沙上涂画了,然后我们才有了笔,那支原始的笔就开始去记录、传递我们的思想。因为有笔,很多精神、文化一直到今天还能够滋养我们。
节录二
师:带着这支“笔”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的课堂镜头。(展示语段:语文老师正在有滋有味地讲解着课文,台下一静。忽然,窗外传来嘹亮的哨音。接着是一阵加油助威的喧哗。语文老师边讲课边踱到门边,把门关上。关门的震动惊了门边的同学,这位门边的同学把抽屉里的杂志轻轻地推了进去,然后坐直了腰看着黑板。)对这一个镜头,你有什么思考?我们来给它命个名吧。写下带着你的感悟的一个小题目。
生:寂静和震动。
生:语文课的小插曲。
生:课堂交响曲。
生:独特的认真。
生:课堂内外。
生:面。
生:我也写了一个字—“惊
师:有的同学写的是事儿,有的同学对这件事儿有了想法。那我们来一下,哪个好,或者你觉得你自己的好,好在哪儿。
生:“惊”好。
师:那就请命名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取这个字。
生:因为课堂上,哨音惊动了老师,老师的关门声又惊动了门边的学生。
师:你用这个字想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什么想法呢?
生:(取名“惊”)一件小事又引起了另一件事,就像“蝴蝶”效应。生:(取名“课堂交响曲”)这个课堂上各种声音交织,给人很特别很多元的感觉
师: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生:“台下一片寂静”,我觉得活跃一点的课堂可能更好吧。
师:那门边的同学的做法可取吗?
生:不可取。
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也许是他对课堂不感兴趣,也有可能是老师讲的没意思。
(学生热烈讨论课堂看杂志的问题)
师:课堂上的小现象,我们可以多去思考,多一些追问。我们身边的事值得分析,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继续来看这个故事里的人。
(课件出示)
这个门边的同学叫小刚。他学习不怎么好,不过,他球踢得很好。有一阵我常与他切磋。老师委婉地劝诫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你这样的好学生,最好不要跟小刚交朋友。”父母也严厉地警告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跟他混在一起,就甭想考大学了。”地
师:那我们是怎么想小刚的呢?来说说。说自己的真心话。
生:小刚有他的缺点也有他的优点,我跟他在一起可以互相促进。
生:大家都只想跟学习好的在一起玩,那大家哪里还有朋友呢?
生: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怎样的人,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家。
生:父母和老师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能不能做朋友的标准,这是中国教育的弊端。以成绩作为判定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不对的。即使成绩差,他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生:成绩不好的人未必人品也不好,与成绩不好的人交往未必成绩也变差。21世纪,学习未必是唯一的出路。小刚足球踢得好,中国需要足球人才,他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还是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的。
师: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有自己的认识了。我们再与同学商量讨论一下,看还有没有新的看法。
(学生分组交流)
生:老师的劝诫,是没有看到小刚的优点。每个学生都很优秀,老师让我们去孤立小刚,这对他非常不好。父母也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师:(小结)生活虽然很寻常,但我们认真思考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善比勤追问”,就能“于寻常处见精神”。
观课悟道:
袁源老师的作文课《于寻常处见精神》,从课程资源与教法上看似寻却显奇崛,一切皆由“回归”而来,回归到作文的本原上来。
以学情为起点,在“生成”中回归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点,但常被很多老师忽略。袁老师这节课在如何尊重学生学情上给了很好的示范。那么如何判断学情呢?袁老师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让学生说。接下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出“联想、追问”的方法,表达对物、事、人的看法。课堂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营造出宽松、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广泛参深度探究,不断生成更深入的思考。
以生活为内容,在“真实”中回归。
对学生来说,“写什么”比“如何写”重要,写真实的生活比编造容易。,帮助学生调动起生活积累,激活学生作文的思路,应是作文课堂教重点。当学生思如泉涌,内容的丰盈也必然带来表达的飘逸、形式的让作文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从真实出发,也契合叶圣陶先生“文章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教育思想。袁老师智慧地从学生的现实生种取材,手中的笔,课堂上看杂志的同学,老师、父母的告诫,都是寻寻常人、寻常事,这些贴近学生、来源生活的素材能一下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