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由二十种归纳出四种不能得定的原因
无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错
“如是二十种法,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一境性之所对治。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何等为四。”这20条讲起来多可怕呀,我们没有一样是对的,就像一个人全身都是病,怎么医呢?他说不要紧,放心,有一个办法就是“心一境性”,一念专一,这二十种病都可以去掉。念佛正念到一心不乱,止观双修之间真能达到“心一境性”,这二十种毛病都可以消除了。
讲了二十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归纳再归纳有四种现象,在修定当中是大障碍。
① 对修定的方法没弄清楚:“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方便没弄清楚,而你懒得研究。(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结果如何?)不是懒得研究,是你那无记与昏沉来了,呆鹅的习气就现行呈现出来了,不能善巧运用方便,善巧是很难的。
“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候念佛念到烦恼妄想都没有了,佛也不想念了,空了,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那就定了。方法是要懂得善巧方便。有时候晓得身体不对或者吃多了定不下去,就要下来运动一下,再不然找个朋友聊聊天,调节一下,但不要妨碍别人修行或者利用其它的方法,调伏自己。
②“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修订方法有了,还要加行。比如修白骨观,观修不起来怎么办呢?那就要想方设法的让自己观修起来。找好的方法,这叫方便法,这也是加行。
③“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缓故。”“慢缓”就是慢慢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知道是错了,现在很惭愧后悔,但下次依旧照样慢。
④ “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因知其相,由此能断所对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我们一听这修行多难呀,不然有一条路可以对治这些毛病,就是多做善行,增益白法,念兹在兹为善的人很容易得定。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定,恶业太重了。所以哪一种是心理的关系,哪一种是生理的关系都要搞清楚。
“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初得到这个三摩地,现在告诉你这个定的境界是初禅定的前奏,所以说修定想成就,初禅定就那么困难。“近分定”是接近初禅的定境。“未至位所摄”是还没有得到初禅的果位。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有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得到了这个定境,则世间定,就是世间一切种的清静都达到了,也就是我们一开始的经文所说的,这时才可以起步修行,但是这并没有到达初禅的境界,只是初禅的近分定,接近初弹而已。
“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能这样修行的人才,可以得三摩地,才够得上给人说法了。他还不是罗汉、菩萨,但能修行到此讲佛法比较不会错了,所以可以给人开示。
“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据说修瑜伽禅定的修行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根器种性,也就是看他前生阿赖耶识的种性如何,检讨他的成分。
( 三)什么是声闻地
一切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轮回叫“数取趣”,中阴身变牛、变马、变狗,都有他的种姓。为什么人死后会变成狗变成猪,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个人业力因缘,有些人上天堂,有些人下地狱,因个人的种姓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为什么有男有女,每人的个性、脾气、思想全都不同呢?因为每个人阿赖意识带来的前生习气、业力、种性不同。
哪一种根器的人才容易证入声闻地、阿罗汉、大阿罗汉果呢?根性不够的就没有办法。
出离世间的心没有发起来,是无法谈学佛修道的,不管在家、出家,厌离心没有发,学佛谈不上。学佛第一步是先发出离心,离一切妄想,全放下,这样才够得上是学声闻道。
(四)种性是什么
人的个性不同,是因为它的业力种子不同。根性不同,在他言谈举止上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看得出来,乃至人体的气味都可以晓得。有的男人做久了,这一生来做女人,动不动就要打架的样子。有些人从畜生道中来,这一生刚刚变人身,那个味道还在。有些人是从仙佛道中来的……这些要靠你修定的功夫,功夫到了你都会知道。
为什么要了解种性呢?了解种性,才能知道适合修行的方便法门。至于如何证得三昧的问题则是更为重要。
所谓种性,就是根器。每个人都有他的根器。种性地是讨论以前多生累劫以来的根器,也就是种子,是由阿赖意识习气污染带来的,在这一生所起的现行。“种子现行”。
《瑜伽师地论》讲声闻地的种性地,尤其是出家专门修行的人,这个种性更重要,乃至在家要想真正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种性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对这部人,这一生里许多修行只能说是种一点善根,拿这一生的行为熏习充实,培养他生来世的种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阿赖意识的种子生起现行。
(五)修行的善缘与劣缘
有了前生的种性,还要今生得胜缘,各种条件具备才能够修行。
什么是胜缘?就是说有了很好的根器,这一生还要遇到佛法的正法住世。有了种子有了正法住世,有善知识明师培养的增上缘,这个种子才能长大,这是外缘。内缘是,内心合理的正思维,合理地研究教理,修行禅定。相反的不如理就是凡夫的妄想,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或者发脾气耍耍花样,这些都是非如理作意,非如理作意的现行累积起来,他生来世的种子更可怕。
什么是劣缘?就是不好的因缘。若要修行,需要以下圆满:“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常勤修悎二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①.“自圆满”我们自己不圆满,六根有欠缺,耳聋眼盲,头脑白痴等这是身根不圆满。也就是暇满难得,身体圆满又年轻又清闲,这是最好的。
②“若他圆满”:依报、环境等一切都很如意圆满、无障碍。
③“若善法欲”:对做善事有欲望,对修善法有欲望,没有就是劣缘。
④“若正出家”:正出家是。为求了生死,为求得菩提,为求证果,这才是正出家。若不是这个目的出家的,就是劣缘。
⑤“若戒律仪”:戒行律仪是真正的清净,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和运用。
⑥“若根律仪”:广义的根是种性,是前世的因果;狭义的根是指六根等。
⑦“若于食知量”:人们经常生病,都是饮食不知量。如果一个人连饮食都不能知时知量,又如何去修行?饮食的障碍是很重的,应该学会调整。
⑧“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初夜是上半夜,后夜是下半夜,随时都在定境中。比丘戒律,在睡眠时观日轮在心中,右肋而卧,这是戒律!睡觉打呼,也违反律仪。受过三坛大戒的比丘,应该如理而眠,就是身体睡着了,但心意识很清明,就是因为长期修习“悎寤瑜伽”的原故。
⑨“若正知而住”:妄念一堆是邪知而住,三菩提就是正知正觉。
⑩“若乐远离”:真正的声闻是要远离愦闹,不能远离是劣缘。
⑩+①“若清净诸盖”:一切五盖即贪、嗔、痴、慢、疑都要清静。没有清静就是劣缘。
⑩+②“若依三摩地”:随时随地都要在正定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