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想生心经(八):如实地面对情绪,这就是功课

心想生心经(八):如实地面对情绪,这就是功课

作者: 心想生知行合一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3:24 被阅读0次

心想生老师:

还是这样我们讲一段,就简单的互动一段,如果还有家人现在有问题,我们可以再提问一下,如果没有我们就继续分享。有吗?有没有家人从今天早上到现在有想问的,OK。这位大哥,您好。

(一)

问:心想生老师您好,那天我们几个沟通了一件事,就是明心见性,但是我有点自卑。着相一下,就想知道阳明先生是龙场悟道,那我听说您是海边悟道,着相一下就是您悟道之后的体验,请您分享一下。

心想生老师:好,谢谢。还有很多,那几天在弟子班里面还有床上悟道,还有办公室悟道,其实我后来看了一下,它只是一个阶段。其实按照哪种说法,我有很多次悟道。他说那个在办公室里又跳啊又叫啊,我后来想了一下如果这种状态,我自己也在家里也有过,就是突然间很法喜: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明白了,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但是呢,我的恐惧还是很大,明白完之后“我的未来怎么办”还是很大,就是这个所谓的“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大。然后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敢交托。

包括有时候可能正在路上,突然就“哇!”明白了,是这么回事!对这个所谓的圣人之学,对般若智慧,就是自己一点一点地在悟道,就是在明白他讲的这个东西一点点在提升。在课程中有两个是我反复讲的,因为这两个很明显,其他的我刚才讲了。在家里就是突然间很快乐,比如说我正看书呢: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把书本合上,是这么回事,哦,明白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种也有过好多次。有几次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个五六次、七八次了。

我常讲的那种状态:有一天,在一六年三月份,天比较冷,春节刚过完没多久,我带着孩子在游乐场玩。那时候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他在游乐场玩,我把他放在游乐场,我在门口,只要他出来能看见我就行了。我也不怕他丢,因为封闭式的,我在那坐着,境遇当时一点没改变,我当时的境遇就是负债不多几十万,就是四五十万,没工作。因为当时是做了几年直销,做直销是全职,没有上班,所以我没收入,银行经常逼债,因为欠了八万的信用卡,就是要还信用卡。

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恐惧,我不知道我将来该怎么活。债务我倒不是很担心,因为我知道几十万,我就是打工,我每个月挣一些钱,我有生之年我也能还上。可是我不甘心的就是那我这一辈子就好像就不能翻身了,而且一直被别人嘲笑。因为当时做直销,亲朋好友都反对,他们都坚决的抵制我做,在他们的抵制下我也确实失败了。然后他们都很,就是反正就是你肯定不行,在他们的不行声中,我确实不行了。就是这样,这种境遇。

我当时很多情绪,可是我当时就是格物致知嘛,我就是讲,我一五年七月份,我开始大量的格物致知,然后那个时候我不叫格物致知,我叫疗愈清理。就疗愈自己的这个情绪,清理自己的这个信念。这个地方简单说一下,你所有的情绪都是由信念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清净的,你无念,你不会有情绪。正因为你有信念,你觉得很难,你觉得解决不了了,你觉得那个就是……比如说恐惧,死后下地狱等等,你有各种各样的念,这个念就导致了情绪,因为本体它无念,本体它不会因为这些情绪而起信念。

因为这些情绪。它会起情绪——是你的小我起的情绪。一旦我疗愈了情绪,相关的信念就被瓦解了,这个过程就是格物致知。只不过当时对阳明心学了解还不是那么多,对孔孟之道了解不是那么多,用了一个西方灵性的说法,叫疗愈清理。

这个地方说一下,你一旦把情绪释放了,相关的信念就瓦解,业障就消了。我平均每天五个小时以上,在做格物致知。不是我找情绪,是它找我。就是早上起来,胸口就闷,腹部就堵,感觉各种各样的情绪把自己包裹,一直在那个地方,我的方法就是躺在那儿格。其实是这样的,你说坐着、躺着、站着都无所谓,一个很重要的是放松。因为我躺那儿我很放松,四肢伸展身体是一种松弛的状态;如果你身体紧绷,你格物致知会打折扣,其实躺着或者你喜欢这样打坐冥想,但打坐冥想你不能紧张,你不能绷紧,绷紧的话效果就打折扣。

经过八个月,我达到一种状态,外在什么都没变。我依然是涛声依旧,负债,别人看不起我,不知道未来怎么办。包括孩子的教育,我都不知道。那一年我回家,我是一分钱没给我爸妈,我没钱,我就是回家过个年而已,我爸妈也知道我没钱,就是在家过个年就走,但是我坐在那个地方,我很明显的一种感觉,我一直在笑。莫名其妙的。我看着街上的东西我都在笑,看着行人,看着他们很快乐的,或者在那骂孩子的,或者夫妻俩在这边很甜蜜,或者情侣在争吵。又在游乐场,什么都能看到,孩子也有的是哭闹,有的孩子也很快乐,我一直都很法喜,我看着一场就像看电影,就是这种感觉,但不是我刻意的,我由内而外的。

那个时候我从来没说那个状态叫海边悟道,或者没说那个状态叫已经解脱了,我从来没把它当做这个。因为那个时候我没觉得,因为那个时候我只是法喜,只是内在的这种清净。可是外在,我还是没有笃定到我能解决一切,还在不断地熏修。不断的去,就是所谓的圣人之学,古圣先贤的教导,不断的去做功课,这里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都在做,但格物致知比较多。

当时我知行合一的事情不多,知行合一的事情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打球、看书、散步、逗狗,看别人下棋,这些都是在小区里完成的,因为我没有办法走出去,我没钱,我出去的交通方式是电动车,我连我这个城市我都出不去,买火车票都要钱。但是这就是知行合一,所以它是很神奇的,它是在你一步步跟着它走的情况下都给你解决。

那一天其实很平常,对我来说。大概八月初的一天,因为八月很热,我坐在海边,孩子喜欢到海里游泳。我去海边游泳是不花钱的,因为我有当地的身份证,外地人确实是要花钱的,所以不花钱的活动我都能做。带着孩子骑电动车,存车也不花钱,随便找个地方一放,就在海里游泳。那天对我很平常,因为昨天也去,前天也去。我带孩子去游泳很正常。但那一天在海边的时候,就在海里面,突然间好像一切都变了。那种状态我无法描述,那一刻,这就是我以前常说的下一秒让我死,我都无条件的接纳。而且我笃定的一个,这种笃定是由内而外的。就是我会很有钱,就是说我不知道我会有多少钱,但我会很有钱。我就知道一切它都给我照顾了,一切它都给我安排了,我无条件的交托,那一刻的那种状态,就跟王阳明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一切都具足。

只是呢,我没有什么让它给我显化,现在我交托了,它来显化。当时我的状态是在海里游泳,我就一个浪过来,我扑向一个浪,确实很高兴,我也在笑,就哈哈大笑。但是因为海浪的声音很大,周围人也不大听到我在干嘛,然后呢,在这个地方。过一会儿开始漂在海上,看着蓝天白云,好像一切都变了。内在的那种喜悦,但这种时间不长,一个小时我就消失了,一个小时就没了,就回到很平静的状态,但这种平静的状态,我自己知道。

我回到家,我跟别人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包括我跟我老婆说,我说我会很有钱,你都不知道有多少钱,她很平静的跟我说,你明天赶快给我找工作。因为她看不出我有什么变化,我这种变化我说给她听,我也无法描述。这对她来说可能就跟我以前说的一样,我做直销的时候,我也告诉她我会很有钱。她也会觉得,你直销不就失败了吗,没看过你有钱,你还负债了。但那一刻,那状态就是本自具足,这种本自具足,一切都交托,一切都放下,我就知道它一切都安排好了。

它怎么描述,我只能借用佛陀那个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不再妄想执着了,或者说像王阳明说的我不再向外求了,我就干嘛了,我就知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一切都显化。到后来的结果也是,八月份所谓的叫悟道吧,那个悟道跟平常那个不一样,不是说,哎呀明白了,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哦!那种在家里那个快乐,就是悟到一些我原来不明白的东西。那一刻是彻底交托了,也就是从那开始,我发现我变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我从那开始,我能看懂孔子了,从那开始我能看懂王阳明了,我能看懂佛陀说的东西,在这之前我也看不懂,我也不知道佛陀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王阳明,虽然我在信,我在信或是让自己在熏。可是从那一下子我发现,哦!原来是这么个东西,大家讲的都一样,《圣经》我也能看懂了,薄伽梵歌,我也能看懂了,哦!原来讲的是这个。

奎师那是什么意思,对奎师那的臣服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对它臣服,就是说你所做的一切行动归结于奎师那。就明白了,这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就从这儿。然后就是那样一种状态,反正就是这么个感觉,但是,三个月之后就开始翻转,等于说从一六年底,翻转到现在,我都不认识我自己了。这个就是说什么,这个就是说它不是理论,它是我自己走过来的,而且每一步我都是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境遇,这种状态下做的。最后发生的奇迹,我想都不敢想,这也就让我更加明白了。就是王阳明说的:“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也就明白了“境随心转”就这个意思。按照沙因的说法就是木棒打到头,但是怎么表述不知道,反正你会知道,好吧,谢谢。

(二)

问:老师您好,我是来自侯马的,第一次来这个会场,听您说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么重要,这里边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像我一样第一次听您讲课的一些学生,格物致知这么重要,格物如何去做?想替我们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的学生来问一下,能不能教一个简单的方法。

心想生老师:谢谢,谢谢。第一次听我没关系,何老师经常讲。都出书了,都把它简易化了,那个会在书中有很详细的,不是很详细,就是很通俗易懂地解释。我简单说一下,但是为什么会讲《心经》,包括何老师,他的发心,为什么说一定要讲《心经》,因为没有《心经》做基础,格物致知你做不到。

因为格物致知就是来自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儒家的八条目,孔子说的。我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问题是我们修身有修身的方法,齐家有齐家的方法,治国平天下有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那比如说,像孟总,他有企业,他企业就类似于他治国平天下,他经营企业他有企业的一套经营方式,但是经营企业这套方式放在家里不行,他不能拿经营企业的方法拿到家里来经营家庭。然后呢,他可能夫妻俩就会吵架,他也不能把这个用来教育孩子,所以他不能齐家。那齐家的方法,你也不能用来经营企业,哪个人敢把亲子教育的方式拿来企业里用呢?哪个人敢把夫妻经营的方式拿到企业里用呢?所以就变成了什么呢?齐家,你就学齐家的;治国,你就学治国的;修身,你就学修身的;平天下你就学平天下的。所以就各种学科,比如亲子教育、夫妻关系、企业经营、营销、组织管理,也就很多了。

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孔子说什么?他说:“夫道,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你只要格物致知,就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他就在这儿,其实道很简单。因为他说什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修身在于正心”。这是个很重要的点,修身在于正心,我们认为修身是什么?锻炼身体吗?会琴棋书画吗?会吹拉弹唱吗?会各种所谓的身体方面的,或者说增加技能,英语、电脑,不叫。修身就一个,在正心,正心才叫修身。

正心是什么?正心就是佛法说的“静心”,就是道家说的“清心”。道家说“清心”,佛家说“静心”,儒家说“正心”,是一个意思。那你的心正吗?你的心不正,你的身就没修。如何去正心呢?正心在于诚意。

王阳明一直在讲,整个格物致知,整个致良知的关键点在于诚意,诚意是什么?不自欺。诚意是不自欺,自欺就不诚意。什么叫自欺呢?我现在很恐惧,我不面对恐惧,这叫自欺;我现在很自卑,我不面对自卑,我叫自欺。我们通常是我现在很快乐,我愿意面对快乐,所以我们通常对这种所谓的乐,我们是不自欺的,但我们对苦,都是自欺的。你看,孩子就不自欺,孩子他伤心了他就哭,他高兴了他就乐,他不自欺。但是我们大人会自欺,我们大人:“别哭,哭什么,男子汉要坚强”。你不让他面对,这叫诚意啊!诚意在于什么?致知。

致知在于格物,格物就能致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格物致知,你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你只要能做到格物致知,你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但是问题是这个东西它必须建立在一心三藏的基础上,就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的基础上。格物致知,致知是致良知,这就很重要了。因为我们都认为致知是扩充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让自己经验、理论、学识越来越多。因为这是从朱熹开始,其实从孔孟之后,王阳明说:“孔孟末,圣学绝”。就是孔子孟子去世之后,圣学就失传了。到后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就致知嘛,扩充知识,看谁的学问多。王阳明说不是,是致良知。

这个都知道,王阳明提的就是良知学说,什么是良知?良知是孟子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个人,他不学就能干叫良能,他不虑他就知道怎么做,叫良知。这个东西怎么得到?它到底是什么?如果我是个经营企业的,我不学如何经营企业,我就能经营企业,这个东西多玄,你敢赌吗?我是个经营企业的,我不去考虑企业下一步怎么做,我就知道怎么做,你敢吗?但是孟子说;“不学而能,良能也,不虑而知,良知也”。有个东西,良知良能,它能做。王阳明说的更直接,王阳明说什么?“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它是一种神性的存在”。造化就是创造啊!它能生天生地,它能创造天,创造的地,它能成鬼成帝。鬼呢,还有帝,比如说玉皇大帝,各路神仙,成鬼成帝。万物皆从此出,这叫良知。

跟知识能一样吗?这个良知到底是什么?它是造化的精灵,它生天生地,成鬼成帝,万物皆从此出。就意味着良知创造了三千大千世界,良知创造了天地万物。这一下,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你说它就是唯心主义,你说王阳明这个东西太唯心了,那格物致知跟你无关,你知道吗?这就意味着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什么意思?心就是天理,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道,良知就是天理,良知知道怎么做。如果这个能明白了,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让自己的良知光明,为什么要良知光明?就是我们今天包括《心经》一直在讲的,因为你有情绪啊。你良知为什么不光明?就是有贪嗔痴慢疑,所以儒家叫“存天理,去人欲”。

去人欲,什么叫人欲?人欲就是贪嗔痴慢疑,人欲就是渴望啊!你说我渴望爱情,没问题,这是良知它要爱情。可是人欲是什么?比如:我要他身高一米八,家里有一千万,高富帅,有两套房,车不能低于五十万,存款多少多少,这就是人欲呀。这个东西就是妄想执着,这是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可以得到爱情,但是你给它加了个条件,你说他必须高富帅,她必须白富美。那完了,你就开始照人欲,去找,去相亲。诶!他符不符合我条件,一看符合,对方也是这么找的,我要找白富美,我才不管我跟她什么感觉呢,一看漂亮年轻,行,结吧。结的时候,你是图钱,他是图色,两个人在一起,从此地狱般的婚姻就开始了,你想改都改不了。良知告诉你错了,你不能结,但你说我不听你的,我就听头脑的。这是集体意识嘛。因为有可能良知给你一个,你说要一米八,它给你个一米七五的,你说不行啊;你说要五百万,它给你个年收入二十万的,你说不行,但是这个老公对你疼的不得了,把你宠上天,你说我不要,我就要像那个“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我也不做的自行车上笑”。你非要这样的话,那你就过那种生活,在宝马车里哭的生活。你可以在宝马车里哭,哭一辈子嘛,这样的。

良知它是这样的,它能知道你所有的东西,你的最佳利益是什么,但是前提是你必须良知光明,是没有人欲,怎么来表示你有没有人欲呢?就是你有没有情绪。很简单,你即使要高富帅,你说好了,我跟他相亲,我看中他的财了,我跟他结婚,你在结婚的时候,你即使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充分的头脑游说,你那一天你也不开心,包括你生活当中你也不开心。但你压抑自己的不开心。你说无所谓啦,只要有钱就好,其实良知在给你指引:你错了,你错了。只要你不开心,只要你有情绪,你就听不到良知的指引。只要你有情绪,就是良知告诉你:你错了。这个是致知,致良知。那OK,问题是格物,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外无物”。这个就很重要了。

格物就是格心。心外无物嘛,我格什么物呢?他现在对我不好,现在这个老板一直骂我,心外无物。老板对我不好,老板骂我,这是一个物。可是这个物在我心中,怎么办呢?他骂我,我是不是感觉不好?格!我格掉心中这种感觉不好。老板骂我这个事情就转了,这就是格物。但如果你不懂这个,你根本不会去做格物,你不会做的,你觉得他骂我,我就要改变老板,来,老板跟你谈谈,这个一般不敢。但是家里会,老公对你不好:“老公来坐下来,咱俩一二三四五聊聊”,再写个你必须守的守则,约法三章,必须几点回家,必须怎么样,他答应了最后没做,不行再谈。你用了很多方法,最后你发现你改变不了他。两个人开始打、闹,甚至离婚,吵。但这是什么?你在格这个物,你想干嘛,你想从这个事情当中来改,这就是什么,凡夫转境不转心啊,圣人转心不转境!

什么呢?心外无物,我格物我格心,我格物格心就好了,什么意思?他不回家,我是不是生气啊。他不回家是一物,那生气呢?我就格这个生气,因为什么?心和物,心物一元。心物是一个,我一旦格了这个生气,这个物自动就转了,所以必须要明心,这叫悟后起修。

有一句话,我刚才想起来的就是《华严经》里面说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丢了菩提心,菩提是什么,觉啊。菩提萨埵是菩萨啊。菩提是觉,你丢了觉心,你没有明心,你修一切善法。比如说,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就是让自己去做各种各样的善事,或者说你也去做格物致知,你也去做知行合一,是名魔业,你修不出来。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他修格物致知,修知行合一,他没效果,他缺了一心三藏,他缺了明心,是这个意思。

包括曾经有那一段,几年前,现在我不知道了,几年前很流行的《零极限》。《零极限》就是“和欧般若般若大我意识疗法”。据说那个很神奇,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就把一个精神病院给治好了。修蓝博士什么都不干,就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但好多人说怎么就不灵呢,我改变我老公都改变不了,人家把整个精神病院都治好了,我怎么改变一个老公都改变不了?你没有具备大我意识。他叫“和欧般若般若大我意识疗法”。你不具备大我意识,你怎么可能做出来呢。

修蓝博士和净空法师有一段对话。他俩见面聊天,大概意思是:地震了,然后修蓝博士说:“哦,我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净空法师说:嗯。然后还笑了。我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净空法师说:嗯。俩人是很同频的。对对对你说的都对,凭什么地震我负百分之百责任?那关我什么事?现在我在这儿呆着呢,美国地震了,我为什么负责?你肯定会觉得跟我无关嘛。特朗普要下台了,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个地方发生车祸了,凭什么我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都不知道,我是看新闻才知道的。那你就不具备大我意识,所以你零极限你就用不出来。所以他不是那个法的事情,是你的慧的事情。

“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名魔业”。你入魔道了。所以一心三藏很重要,格物是格心,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来强调,就是因为这个很重要,你不要光认为说给你个方法就行了。就是刚才那位大哥他问的,给我个方法。好,现在给您方法,但是前提是你要明白,就是龙场悟道那一段很重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心即理也,就是他明心了。所以家人们,你不管是什么,这就叫吾道一以贯之。你企业经营不好吗?格物致知它就好了。当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孩子学习不好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就好了;你婚姻不幸福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它就好了。这叫大道至简。它从来不需要你去专门学亲子教育,专门学企业经营,如果你学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你说我学企业经营是知行和一的结果,你说我学亲子教育是知行合一的结果。如果不是,你就是在小我的头脑当中,你根本就做不到。

而且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你想学,活到老学到老,你学不完,所以为学日益呀!你要想学,每天都能增加很多知识,可为道是日损,你活在道里面,每天要减法,你活在学习当中,每天是加法。减法减什么,贪嗔痴慢疑,减人欲,减情绪,损之又损,不断地让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让自己各种的情绪消融释放。“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及其有为不足以取天下,极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无为而取天下”,我们说老子是消极的,老子一点都不消极,无为而无不为,你无为了,良知才能无不为。除非你不相信良知,但王阳明是相信良知的,所以前提是什么——明心。格物致知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觉”。

王阳明原话:“善便知善,恶便知恶。这里一觉,它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什么叫善便知善,恶便知恶?善就是你现在清静,恶就是你动气。王阳明原话:“善是循理,恶是动气”。恶是动气,就是起情绪了。“善便知善,恶便知恶”。我快乐我就觉这个快乐,我悲伤我就觉这个悲伤。如此“善便存,恶便去”。我只要去觉这个快乐,这个快乐就会放大,我只要一觉这个悲伤,这悲伤就会消失。这个真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为什么说把它变得很复杂呢?因为我们都在趋乐避苦。我们都愿意享受快乐,体验或者让自己接纳、拥抱沉浮这种幸福。可是我们都在压抑痛苦,都在回避恐惧,都在认为所谓时间能冲淡一切,你认为伤痛时间能冲淡一切,一点都冲淡不了。业力一直都在,种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在压抑、回避,在这种过程当中转移,比如说有些女士,一旦她生气了就逛街,买一堆衣服,她觉得她高兴了,买完衣服回来又觉得空荡荡的,又觉得不高兴。这个情绪没走,你转移了。有的她吃,一生气就吃,我吃吃吃,她觉得吃了之后她没情绪了,吃完之后,诶!她当下没情绪了,吃的时候没情绪了,吃完过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又来了,痛苦又来了,它走不掉。有的压抑,我转念,一下想到自己受的伤“诶,不不不,不能想,不能想,想点好的,想点好的”,她压抑。这都是在趋乐避苦。你都不在格物致知。

所以格物致知要诚意,就是如实如是地去面对你的情绪。面对你当下的每一个情绪,这就是觉。也就说我现在快乐,我就充分体验快乐;我现在痛苦,我就充分体验痛苦;我现在喜悦,我就充分体验喜悦;我现在悲伤,我就充分体验悲伤;我现在自豪,我就充分体验自豪;我现在自卑,我就充分体验自卑,这个就是觉。好比说白天是快乐,黑夜是恐惧,对觉来说,白天黑夜是一样的。男是快乐,女是焦虑,对觉来说,男女是一样的。阳是法喜,阴是失望,对觉来说,阴和阳是一,它是不分别的。是我们在分别。

所以格物致知很简单,就是觉。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把它说成四念处,这是佛陀总结的,非常棒。我简单说一下,用四念处来具体做格物致知。

第一:观身不净或者观身如身。

四念处很重要,如果你不修四念处,你将永远无法证菩提。四念处它都是很简单,没有任何所谓的神通在里面的。

观身不净是什么?你有情绪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喉咙堵、胸闷、胃堵,大部分的反应;有一些极少部分的可能头疼,可能四肢发抖,紧张或者腿疼,那是少部分。大部分的是胸闷得不行了,胃堵得不行了,或者喉咙这个地方堵着。那就观它,你观这个堵,就叫观身不净,叫观身如身。如实如是的去觉察你身体的感受。一观它,这个堵会它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时候又越来越大,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没了,这就是通了。这个时候你伴随的状态,打哈欠、打嗝、流眼泪,有的人是放屁,各种各样的身体的反应,恭喜你上下通气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观受是苦,观受如受。

受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受”,就是情绪。观受为什么是苦呢?因为情绪,你真的觉得很苦。你想起来当时被人伤害的那一幕,就像吃了黄连一样,你心里苦的你都恨不得死了。观受是苦,确实很苦,但是它也是你的一部分,它都是觉。就像狗屎是觉,鲜花还是觉,你拒绝狗屎就是拒绝你的一部分。你拒绝这种难过、这种情绪,就是拒绝你的一部分。所以说一切都是无常,所以佛陀说:“你不要去追求快乐,快乐过了之后就会是不快乐”。一切都是无常,真正的那个快乐是:我来什么我接什么。这是真正的定,真正的觉。

观受是苦。这个很难,为什么?因为有一些人他遭遇的伤痛他真的不愿意去面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但是有的伤痛很大。比如说他小时候,遭遇了人身伤害,他不愿意面对,他觉得怎么他都放不过去,结果他都不敢面对,但观受是苦。

所以勇敢的去直面你的恐惧,宗萨仁波切说:“直面你内心的垃圾、乐色、肮脏,见不得人的地方。而不是你穿的多光鲜,不是你高谈阔论,那不叫真修行。真修行是直面你的恐惧”。你要离生死此岸,你必须度烦恼中流。这个烦恼中流就是观受是苦。这里面都是让你很难受的情绪,你穿越了,你才能达涅槃彼岸。所以穿越情绪的海洋,度烦恼中流。

第三:观心无常。

一切的起心动念来来去去,不管它。你这个时候会生很多念,你会想起来很多事情,过!过!就像一个影像,让他过,你不要去说:“你别来!别来!我不要想这个”。我们很多人会这么做,它来就让它来。想起来自己当时被人揍得鼻青脸的,想起来当时那个人如何伤害自己。来!来了在这边停留一会儿,它就过了。你不来,让它走,它一直再来,这就是业。你不消业,这个业一直如影随形,“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就是消业障。

最后是:观法无我。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伤害我的人,我遭遇的苦都是缘起性空。所以最后观法无我就是你要去明心,你要去让自己具备般若智慧。所以即使是四念处,它也需要你能够在这个明心的状态下,否则你第四点“观法无我”做不到,离四相,离相你就做不到。

好吧,这是关于格物致知具体怎么做,我讲的比较多,因为它不光是方法的问题,方法很简单,问题是理你得懂!如果理不懂,你不会做的,或者你做不下去,或者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你做一半就退缩了。而且你后面的知行合一更不敢做,因为你做的事情都不合逻辑。知行合一很多事情是不合逻辑的,它是创造神奇的地方。我们就不再提问了,这两个已经时间很长了,我们一会儿如果还有时间,再跟大家去互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想生心经(八):如实地面对情绪,这就是功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gg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