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转载了同一个说说,还是那个老话题——中国的教育体制。
其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国的落后源于教育体制的落后,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暂时我还没有能力将其阐述清楚,所以我暂时将其搁置不谈,我们来谈谈个人的发展。
你说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束缚了你,但是照样有人突破了束缚;你说某某国家的教育体制先进,那个国家照样是庸人比精英多。
中国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问题,但是还没到随便谁都可以来贬损的地步,很多人之所以贬损不是因为懂教育,而是因为自己不成功。
我们甚少听到成功者抱怨这个世界怎样怎样,不是因为他们的世界没有这些种种不公,而是他们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你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打击自主,消磨创新,可还是有人做到了自主,做出了创新,都是一样的环境,有人可以而有人却不行,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么?你说人有背景你没有,那么那些没有背景却做到了的人被你置于何方?你只是假装看不到而已,因为你看到了这些你所认定的某些所谓的“现实”也就无法成立了。
我们总是习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或者偶然,或者外力的协助,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是你来做,你真就可以做成么?
呐,用的最多的例子就是比尔·盖茨了,他的成功源于他有一个在IBM做董事的妈,好吧,我们承认,有一个在IBM做董事的妈确实是一个助力,但是要知道整个IBM并不是只有一个董事,别人家的孩子都干嘛去了?比尔盖茨不仅仅把你比下去了,也把所有IBM的董事家的孩子都比下去了,甚至把IBM老板家的孩子也都比下去了。请问当比尔盖茨仔细钻研代码学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当他为他高中所在的学校编写程序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他钻研的时候你在睡觉,他工作的时候你还在想着怎么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末了,你说这世界不公平,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害了你!!!
(在此插一句,我说的是年龄阶段,不是年代时间)
你要是成功了,这个世界才是真的不公平!
在中国,这样的所谓的“天才”少年也不少,网上报道的很多,想了解可以自己去查阅,天才往往都是努力换来的,就像冰心诗里所言:
成功的花#
选自《繁星 春水》
作者: 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个世界尊重努力的人,并且有无数努力的人受到帮助,因为努力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让人看到希望。
今天一大早看新闻,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留学生网晒照片揭命运真相》
她说她运气好,看完了文章,你觉得这是运气的事儿么?
昨天看戴锦华戴老师的影片赏析课程,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极其深刻:
这个以身涉险成功了。为什么它成功了?因为它不是在一个对电影艺术,场面调度,电影形式的无知的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烂熟于心的意义上去有意识的做这次冒险,于是这次冒险——这次看似舞台的、看似扁平的调度——就成了影片的风格,就成了影片表情达意,讲述故事的一个成功的手段,也是一个成功的风格元素。
就像一个厨子,在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都是把所有的配方一丝不苟的按照规定完成,这样才可以快速学会做这道菜而不会出错,至于创新?那不是一个刚开始学厨艺的小学徒该做的事情。
但是你看央视或者其他电视台的厨艺比赛,你会发现所有的比赛都是出题的形式,给出主题,材料任选,或者给出主料,配料任选,让你自己去创造。比赛从来不会让你去做某一道现有的菜肴,那就算你做的再好也不能体现你的水平,只有创新才能够体现你作为一个厨艺大师的功夫。
创新,不是你空口说白话一样的去创新,而是要在所有的元素都了然于胸的前提下去做的,你要知道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要知道每一种调料放多少有怎样的效果,才有可能去做到创新。一个不懂厨艺的人偶然一次巧合或许会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但是这是不可复制的,而一个厨艺大师的创造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是可以打造成为招牌菜的。
一篇作文,你以为是惊艳之作,却被老师批为文法不通,于是你气愤,凭什么鲁迅这样写就没问题,我写就不行。为什么?因为鲁迅的文字经过千锤百炼,你的文字,不过偶一为之。
我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记得初中时上课教授抖空竹(如果不知道请去询问百度,它会告诉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就很不守规矩,当大家还都在练习基本功时,我就已经开始进阶的尝试——向天上去抖,按理说,我进度快这么多,应该学的更好?但是事实刚好相反,同学们做的都比我好——因为我基本功不扎实,成功率极低,成功与否全靠运气,自己很难去控制,而同学们则基本很少有失败的,他们失败的次数反倒跟我成功的次数差强仿佛。
这个教训跟我走了很远,直到现在我也还都铭记于心。
看到别人的成功,别找借口,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去学习,而不是嘟囔着,要是我也怎样怎样,我就也能怎样怎样,无数的例证告诉我们,他们行,真的不代表我们也行。想要行,先看看别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再说吧。
最后说一句,如果连高考这样目标明确,方法单一的简单任务都做不好,怎么能期待你能做好别的?
附:
简单任务:目标明确,方法明确
困难任务:目标明确,方法未知
极端困难任务:目标未知,方法未知
最后的最后,高人都是骗子。
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事实上,他读过的书比你见过的书还多……
就像说相机不重要的摄影家,玩儿过的用过的相机,比你听说过的还多……
高人的话,你得反着听……
网友评论
像“先天下之忧而忧,XXXXXXX”,还有“不能为良相,XXXXXX”,这是人家范仲淹说的,他是范仲淹,他是宋朝宰相,他当然能这么说。别人说,就是问题。
还有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学问放下不谈。话真假也放下不谈。哪怕这句话是真的,那是赵普!那是宋朝开锅宰相,能让赵匡胤撕了奏折扔他脸上,然后赵普粘好了原封不动的又给递回去了,赵匡胤然后就妥协了。那是赵普,他说可以。别人说,就是问题。
很多人把话信奉为至理名言的时候,其实都在忽略。是什么人在说这个话,他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人文背景,以及他本人到底如何?他为什么说出这句话?
名人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名句也不是那么值得信奉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后人误传宋代开国丞相赵普。网上的资料是这个:
朱熹撰《五朝名臣言行录》以赵普居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亦详载赵普言行,二书均无赵普“半部《论语》”或读《论语》的记载。据考证,目前可知最早记载赵普“半部《论语》”事迹的书籍是南宋李衡弟子龚昱1178年所编《乐庵语录》,该书《附录》提到李先生对弟子说:
太宗欲相赵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唯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则是孟子的名言,而里面的书,不是泛指的“书籍”,而是尚书。其实孟子在这方面也有失误,但他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
原句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成功不需要充分条件,但需要必要条件。换种模式不一定能成功,不过守旧就会一直处于现在这样既传播不了优秀的知识,也产生不了新的优秀知识。
但药箱子里装的药可能是毒药,可能是解药。即便是治病救人的好药,也未必对你的病。你胃出血,结果拿出的是治痔疮的,吃了也是毙命一途。
所以,你有一个药箱,不表示你的病就好了,还要对症下药才行。
只不过,如果你连药箱都没有,自己体质也不咋地,那也就只能乖乖等死了。
现在很多喊这喊那的,基本就好比那些病人,身上疼,但又不知道到底什么病,看到别人生病吃药就好了,自己就嚷嚷我也要吃这药。
可很可能结局是这样:
服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