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考虑下个学年是否留在美国继续教汉语。其实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困扰我很久了。每次下定决心,又会有别的声音冒出来。
2010年毕业之后,我成了赴菲志愿者的一名,在马尼拉一所华校一待就是三年。我的生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过。经济上彻底独立了。住的学校解决,水电费都没让我交。每天除了上课,家务,就是看书,学习。那三年过得是我从小到大最舒心的日子。
2013年2月下旬,收到赴美志愿者的招募文件,一看,恰好满足所有条件。三年语言教学经历、教师资格证、英语、普通话等等。于是回国面试,漫长的等待、培训,赴美。从二月底报名回国,到九月初开学,投入了整整半年时间在准备上。来了美国之后,我因为不会开车,被分到一个住校的寄宿学校。于是,一切都不用发愁,到了学校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中了彩票了。周围的人都很友善。
学生很乖,来了这个学校之后,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教学,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这或许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每天课堂时间变得特别快。在菲律宾的时候,时间还得花在做饭洗衣服这些琐事上,来了这里,洗衣、烘干都有机器了,吃饭,不愿意做也可以直接去学校餐厅吃。感觉自己能掌控的时间很多了。时间上的自由,或者说真正能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
但是我很担心,我总觉得这一切走得太顺了,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总觉得后面或许有什么厄运在等着我。夜里偶尔也会惊醒,梦到的都是我最害怕的东西。也许是从小对很多东西没有期待惯了,一直拥有的很少,都是羡慕别人的份,对目前的状态总有些惶惶不安。
妹妹学的是临床心理学。和她聊起我的感受时,她说,不要这么想,自我实现的预言很可怕的。然后,她讲了个故事。
妹妹有个中学同学,姑且称她为A。A现在在一所公司实习和她同时进公司的还有另外五个实习生,实习的工作和她本身专业相关性不高,其他几个实习生都专业十分对口。公司给他们安排了六周的培训,上司私底下和A说,你也看出来了吧,这个培训基本上就是专门为了培训你的。
实习期间是否顺利,关系到A毕业后能否留下来。A很没有自信,每天都给自己很多消极的心理暗示。情人节的时候,妹妹刚好在A的城市,两人畅谈了一晚上,最后A哭了很久,这是妹妹第一次用她的专业知识,帮助身边的人。
在和A交谈的过程中,妹妹渐渐找到几个重点。第一个是,A的毕业设计。A提到自己的毕业设计做得很不错,得到老师的夸奖,当时推荐她参加学校的毕业设计评奖,她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最后在老师的坚持下,还是参加了评比,打败了班级里的其他几个同学,得到了优秀毕业设计的荣誉。当妹妹问她,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呢的时候。她说,觉得自己不会做好一件事,做好了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是运气好而已。(我也常常这么想,总觉得这些年运气太好了。)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A想了一会儿说,其实那个毕业设计她花了很多的心血,也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做,所以,现在想想,是值得那个荣誉的。A的确是做的很好。但是,在她的经历中,凡是好事,她尽力去完成的很棒的作业,她都归结为运气好,凡是坏事,她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不好。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自我实现预言,当发生坏事的时候,你觉得是应当的,当发生好事的时候你反而觉得不安,觉得不正常。
对于这个问题,领悟到这些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找到她这个心理机制的原因。
A对自己的期望值很低。她提到在高考之前,她就和父母说,不要指望考多好哈。最后考得还不错。这其实是自我防卫,因为降低父母的期望值,即使结果不好,也有心理准备,“看,我就说嘛。”如果结果比较好,那就是意外的惊喜了。看起来这个机制很好,很增强幸福感啊!但是仔细想想,是有问题的。结果显得特别重要,而且,重点在于,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失败一次就强化一次,成功一次都是意外,完全没有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没有期待,这是很要命的。
而这个问题最近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上,A给她母亲打电话,总是说工作很不容易,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搞得她妈妈很是担心。她还是在降低她父母对她的期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她拒绝来自父母的失望带来的伤害,但是,这个过程只能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她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可是,我们为什么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
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我们和周围的人和事的关系,特别是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中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很多问题的。A也不例外,她的故事要从她的家庭说起。
A有一个姐姐,姐姐长得很漂亮,活泼。父母从小就对姐姐很好,放任A在地上爬,但是姐姐却一直被父母抱在手里。A说,小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都很少抱她。A还有个姑姑,也时不时暗示她,那些话基本也可以算明示了,说她不如姐姐漂亮。后来父母也常常对此表示愧疚,说一直给姐姐比较多的关注,忽略了她的感受。
以前我总觉得农村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和我身边一些朋友)很敏感,很脆弱。我一直也脆弱,家里关系复杂等等。一开始以为是经济的原因。城里的孩子衣食无忧,做选择的时候也不需要把钱放在第一位,他们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才发现,这样思考问题就太肤浅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穷人家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有条件的,父母会说:你如果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我这么辛辛苦苦养你,你还这么调皮,你还不好好学习;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总之,父母生活艰辛,养孩子不容易,自然而然会把这种生活上的感受传达给孩子,孩子会觉得我才是父母生活艰辛的源头。小孩子没有反抗的能力,并不代表这些话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于是小孩子都担心被抛弃,没有安全感。自己要努力顺从,做父母认为的好孩子,才能被爱。
所以,这个才是根源。我们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的根源是担心和恐惧,担心自己做的不好,父母就不爱我们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不要让孩子输掉的是,对这个世界友善的解释。信任这个世界不会抛弃他,信任父母会无条件地爱他。
当孩子没有安全感,觉得父母不爱他,努力去顺从父母的代价是,内心的真正的自我被磨灭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扭曲的。自尊心很低。A就是这样,一直被父母忽略,父母更爱姐姐给她造成的影响就是,她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值得父母去爱,她一直想做的更好,即使后来她成绩比姐姐好,事实也没法改变了。然后她就对自己没有自信,后来反应在工作上就是患得患失,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淘汰。一个抱着这样的心情在工作的女孩怎么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呢?
我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妈妈一直跟妹妹说,姐姐如何如何。多少也给妹妹带来一些阴影。后来她克服阴影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最后学习比我好,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比我的大学好很多。只是父母曾经说过的话,我们都没有忘记。我曾经对那个家庭那么没有期待,这些东西都在后来的生活中陆陆续续反映出来。那种不安全感,一直都在。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阿甘正传》。这真的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每次当我困惑和难过的时候,我都会把电影翻出来仔细看一遍。我最感动的是他妈妈说的那些话,对他无条件的爱和信任。这是阿甘后来那么坚定去实现自己人生的基础。他累了,他就回家。因为家里永远有爱他的妈妈在等待。
妹妹最后和我说,将来你有了孩子,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给他爱,给他安全感。这样他长大后才会对这个世界有善意的解释,那些天生乐观的孩子,不单单是衣食无忧,而是他们不害怕失去,在他们生命的深处,有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有一个家在等他。
文章节选发表于《新民周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