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述而篇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平民教育的创办者,他推行“有教无类”,只要诚心求学,合乎礼法的人,不分族类、年龄、贫富、贤愚,都会给予他最适合的教育。
但是却有学生质疑老师是否也和其他师父一样,有所保留?曾经就有一个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孔子的学生陈亢也以为孔子或许有特别的秘诀或道理教给自己的儿子),事实如何呢?且听我们孔老夫子的告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消文:孔子对弟子们说:“诸位弟子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的教学有所隐瞒和保留吗?没有,我对你们是毫无保留的,我的内涵在一切言语和行为中对你们和盘托出,完全没有保留,这就是我孔丘。”
此章是孔子主动对弟子们的告白。“子”在此是亲密称呼,文中的“二三子”表明孔子和这几个学生感情深厚,这是我们传统的中国老师教学特色,“名为师生,情同父子”,哪个父母教孩子会有所保留呢?
可为什么学生还会误以为老师有所隐瞒呢?我们先看一张图,静下心认真看3分钟,看到什么细节了吗?
是否我们都在找有什么玄机?难道画上的不是夫人,而是一位男士?大家是否忽略了夫人手上的戒指没有出现在桌面的倒影中?是否注意到头饰上的蝴蝶结和胸前的蝴蝶结是同款但不同色?有没有注意到夫人戴了六串珍珠项链?还有头发是一丝丝画出来的,手上的细纹,衣服的质感,都是属于画作中令人惊叹的手法等等,这些细节我们是否都忽略了?
有研究指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人和事,可忽略掉的讯息却高达90%,不是没有看到,而是看到了却没有注意,更没有去分析,我们可能因此丧失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细节,诚如西方俗谚:“如果它是蛇的话,你早就被咬了。”
就像上图,正因为我们自身观察力的缺失和找玄机的心态,我们漏失了很多细节。
孔子的弟子们也因为越学越觉得老师的道德学问高深莫测,觉得一定有什么玄妙之处,而忽略了老师在一切言行的身教示范,更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而越学越感觉到老师的高不可攀,于是认为老师有所隐藏。
原来“同班不同命”,是因为大家学习的用心和观察力不同。
观察力通过后天刻意训练是可以提升的,从小训练更好。有孩子的朋友们就可以开始了。当年雪庐老人还小的时候,他爷爷带他出门吃饭,回来总会问他今天吃了几道菜,都有什么菜等,这就是在日用平常中训练他的观察力。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到公司上班,工作之余观察老板秘书怎么给老板泡咖啡。结果有一天开会时,秘书因生病没来,年轻人自告奋勇给老板泡咖啡,口感竟然和秘书泡的一模一样。老板赏识年轻人的用心观察,从此刻意栽培,不久就成为公司骨干。
观察力不仅让你在学习中胜人一筹,在职场中一样能让你脱颖而出。
那么,孔子教学真的没有有所保留吗?
这不好说,还是要看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根基不到的人,不能讲性与天道这类高深的道理,否则他不但不理解,还可能生出曲解、误会,甚至因此还产生毁谤等,所以孔子不是不想给他讲明白,是怕对这类人有害。不有所保留是心意上的圆满。有所保留也是对人的爱护。
学而思
结语
用心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能够体会老师的心意,才能真正理解老师的行为,哪怕是吃饭走路,也能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假如我们能够也如圣人一样开始学会用仁爱之心,自然慢慢就会有圣人的眼力,圣人的心量。
其实天道昭昭,大道至简,而圣人之行合乎天理,又何尝有过隐藏,只是我们太偏执,看漏了、看错了、看得太复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