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就能发挥出人才优势
季康子请教孔子:“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勇敢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再问:“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冉求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篇之八
在孔子眼里,三个弟子都是适合从政的人。
季康子的身份在《为政篇》里已介绍过了。姓姬名肥,又称季孙肥,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即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权力仅次于国君。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时间久了感到厌倦,这时执掌鲁国的实权人物季康子,重金把孔子请了回去,给他一个类似于内阁资政的虚职,帮助做些国务咨询工作。
但这一桩请教孔子的事,是更早时候发生的,孔子还在外边转悠,还没回鲁国。当时季康子刚接了他父亲季桓子的班,想把一直在他父亲手下打工的冉雍换掉,另外找个人来当他的家臣。至于到底是季康子亲自去找孔子请教的,还是派人带着这三个人选去向孔子征求意见的,史上并无记载。
季康子向孔子打听,他的学生中,有谁“可使从政也与?”,就是问谁适合出来当大夫。 “使”,让、叫。“与”通“欤”,语气词。这里的“从政”,专指担任大夫职务。古代对于管理国家的领导职务,分别有不同的称谓,“为政者君,执政者卿,从政者大夫。”所谓“从政”,就是担任大夫这一级别的政务官,相当于部级官员。实际上就是给他季氏当家臣。
季康子要让孔子从弟子中推荐能当大夫的人选。他提了三个候选人: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和冉求(冉有),估计季康子预先已做了点调查摸底工作。孔子的回答是,这三个人都合适,当个大夫绰绰有余。在孔子心目中,这三位学生都是搞政治的料。“于从政乎何有?”“何有”,即“有何”,何难之有,“难”字省略了。意思是这不算什么,当个大夫有什么困难呢?没困难。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何有”,不是指有何难,而是孔子不作正面回答,反问季康子,你看如何?“有”就是你看他有得用吗?使得使不得,自己看着办。两种解读,意思差不多。
孔子没有回复他一个肯定的说法,有点爱理不理的样子。其实孔子内心不太希望自己的弟子为季康子服务,此人目无国君,独断专行,骑在鲁国国君头上作威作福,做了很多违礼的事,孔子对他很不屑。但既然来请教,他还是给了回答,说三个弟子各有所长,意思是这三个人虽然都合适,但却各有特长,特点不一样。用谁,自己去决定吧。
三个弟子特长有什么不同呢?
“由也果”,“果”即果断。勇敢坚毅,办事干练,说干就干,不拖沓。孔子评价仲由(子路)“无宿诺”,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会拖延到明天。但也有缺点,容易急躁。孔子说过,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担任管理兵役的长官。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几次做官,如鲁国的季氏宰,卫国蒲邑的大夫,卫国孔悝的邑宰,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赐也达”,“达”即通达。办事通情达理,看问题高屋建瓴,能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政事处理有条不紊。孔子认为端木赐(子贡)有着语言方面的天赋,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巧于辞令,善于与人交往,又明白事理,适合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搞外事工作。从政治实践来看,子贡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多方面都有卓越表现,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天才的儒商。
“求也艺”,“艺”即多才能。孔子认为冉求(冉有)在从政方面的本事相当大,能力比较全面,称赞他可以在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担任总管职务。但冉求不太注重礼乐修养,认为自己“仁”的力量不够,当不了君子。所以经常搞些关系学,如借机多给公西华的母亲发补助粮。打心眼里说,孔子对这个弟子的品德,是有些看法的。但孔子晚年在外流亡14年,最后还是靠了冉求,在季康子那里做了好多说服工作,把孔老师迎了回去。孔子归隐鲁国后,晚年生活受到冉求很多照顾。
果、达、艺,三个字高度概述了三个弟子的特长优点,一人一字。从孔子对三个弟子作出的一字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学上强调因材施教,在用人上则主张因材致用。对于自己的弟子从政,他在积极支持的同时,尤其注重考察他们有没有胜任岗位的才干和能力。像颜回这样的好学生,估计孔子是不会建议他去当大夫的。
这次人才咨询的结果,最后季康子看中的是冉求。冉求看起来比较迟缓、稳重,也很听话,服从性好,实际上脑瓜子灵得很,能看懂领导的眼色,季康子比较喜欢这样的人。冉求在理财方面是一把好手,他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了好多财富。这引起孔子的不满,他告诉冉求应该减低税收。但是冉求说今年是大丰收,多交一点税,也不会给大家造成很大的负担,又能充实国库。孔子就非常不高兴,号召同学们可以一起讨伐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是后话。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致堂胡氏:由求为季氏宰,久矣。此问“从政”,谓可使为大夫否也。
《四书大全辨》:为政者君,执政者卿,从政者大夫也。当孔子自卫反鲁,正季康子执政之日,子路、冉有已为季氏宰,子贡已用于鲁,独未从政为大夫耳。康子此问,其亦有同升诸公之意乎?
程子:季康子问三子之才可以从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长。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
陈祥道:能勇而不能怯,果也;闻一知二,达也;可以足民,艺也。果几于义,达与艺几于智。为政使人,器之而已。故虽才之不备,而有可施于政者,皆所不弃也。然达而不果,不足以有行;果而不艺,不足以有能。三者虽不同,然皆可以从政,犹楂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康子诚能兼用之,则鲁国不亦庶几乎?
《论语集说》:此可见圣门有用之学。
张栻:此章可见圣人之用才也。三子者各有所长,故皆可以从政。果则有断,断于义也;达则不滞,通于理也;艺则善裁,不失序也。此岂独天资之美哉?盖亦学力所致,因其质而有所成就焉耳。
刘宗周:三子常服圣人之教,各就其质之所近而学焉,以达其材,斐然成章矣。曰果曰达曰艺,居然经世之具,故皆可使之从政。
钱穆:此章见孔子因材设教,故能因材致用。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人才有各当之用,国家不可无器使之道也。盖三子之才,分之可以各奏一能,合之即以共成至理。国家量能授职,辨材定官,有知人善任之明,自有明作有功之效。孔子此言,实万世用人之良法也。
《论语稽》:孟武伯问由、求、赤,视之过重。季康子问由、赐、求,视之若甚轻。盖武伯少年纨绔,康子侈肆权臣,故问同而所问之心不同,而夫子答之语气亦因之各异。
李炳南:季康子为鲁三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听其自决而已。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全解》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稽》 《论语集说》 《论语学案》 《四书大全辨》 《四书解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