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炼字之道散文
儒家(2) | 先秦儒家的异化

儒家(2) | 先秦儒家的异化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9:50 被阅读69次
    儒教

    上一回我们聊到儒教的建立,也就是说在西汉之前儒学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四处开花。

    那么当时的儒家思想呢,应该是沿着两条主线发展。

    在当时,佛教还未传入。所谓的“道教”应该还是指孔子为宗的儒教。注意,确实有过这个称呼。但是,后来奉老子为道宗的道教除了黄老学派分支,其他的神仙还在多神论的泥潭里玩泥巴,完全没有系统。

    在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常识性错误。道教其实是三家里面最后成型的一家。至于原因,我们后面讲道教的时候再啰嗦。大家知道就好了。

    我们先回顾一下先秦儒家的主旨是什么?对了,经国济世。

    一条主线就是对这个主题进行哲学化的解读,直到成为一种哲学化的思想体系;而另外一条就是世俗化了,淡化了经国济世的主旨,片面强调修身的作用。

    孔老的施政逻辑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就是修身。随着主旨哲学化,演变成为修心。修身是孔子施政逻辑的起点。

    修身的标准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对了,“仁”。

    他的施政理念就是希望达到全社会都以德服人,为政以德。就是全社会包括社会的顶层在实施管理的时候也是行仁,或称之为“德政”。

    但是我们平时都是说仁义仁义。那么“仁义”的义从何而来?

    这个其实跟我们平时说孔孟一样,提出义这一点就是孟子。

    因为仁注重个人修身而义注重社会规则,这里的“义”不是指义气,而是指遵守社会规则。

    一国的管理者不但要有仁,而且还要有义,自然做到民贵君轻。这个可以称之为的“仁政”。

    所以先秦儒家的宗旨就是仁政,德政。中心思想是仁义。

    有朋友提到孔子想恢复周朝的那些东西,其实只是当时的一种形式。当然,孔子是非常注重这些形式的。但是他的整个核心是“仁”。

    儒家学问这里算一个小的阶段,分界点。大家有没有异议?可以互相讨论。

    孔孟,被尊为儒家正统。那么他们后面是谁呢?

    提出人性本恶的荀子。因为人性本恶那就只能依法治来强硬管理,这个就基本上抛弃了全民修身,然后民贵君轻的那一套。完全站到了统治阶级那一边,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所以虽然说荀子算是儒家出身,但是他的性恶论为法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荀子虽然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能算是儒家。他的理论相当于是属于儒家的修正主义,也就是前面朋友提到儒家文化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在秦始皇统一之后焚书坑儒,传统的正统儒学,被打击的体无完肤。乱世之中书生无用,保命是第一要义还讲什么学问?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西汉建国之后儒家学问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统治意识。一直到我们昨天讲的汉文帝,包括汉武帝没有真正拿到大权的时候,都是黄老之术治国,让刚刚大乱的天下修生养息。

    黄老之术是什么?

    其实就是老子的无为。

    黄帝学派我估计是牵强附会的。黄老派尊黄帝和老子,算是道家里面老庄派之外的另外一个分枝。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但当时只称黄老不称道。老子庄子列子成仙了,都是东汉后期的事情。是被佛教给逼的。又扯远了,这个我们后面讲道家的时候再讲。

    那么通过文景之治汉朝的经济是非常富有了,有钱了,干嘛呢?就要扩大家业了。但是摊子铺大了就需要有人来经理了,儒家的志仕经国的主旨就很好的切合了这一点。

    这个时候董仲舒就出来了。

    虽然汉武帝很尊重儒家学派,但是太后不同意啊,上层里面还是流行黄老之术。而且国家大了,人多了,而法家的牧民之术在秦朝就已经显示过威力了。于是董仲舒有限的保留了黄老之术,把法家的思想引入进来,把孔子的神像高高举起,鼓捣出了新儒家--“汉儒”。

    这也是从儒学进入儒教的一个关键节点。

    下次我们接着聊新儒家的重点是什么。


    有想加入聊天讨论的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拉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2) | 先秦儒家的异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zj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