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巴别塔一别之后,语言的丰富性成为现实。我查询了来自2011年的一条数据:
全世界的英语单词总共有多少个?答案1,010,649.7个。
Number of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1,010,649.7
全世界有15.3亿人说英语,牛津英语辞典收入了60多万个单词。那么汉语呢?
不完全的类比是这样的: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
以上的数据只是针对不同语言系统开展的数字化分析。我无意于评价那种语言更好的这种愚蠢问题。虽然我的写作是基于汉语的。如果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经验来看,语言还有这样的特性:
对于英语而言,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语的使用和词汇量增长进入一个高峰期,而那时汉语的使用和词汇量基本上与一千年前没有太大分别。有人说汉语是古老且具备延续性的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正如现代人还可以不甚费力的阅读二千年前的前人文章,而对于英语世界来讲,古代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是有明显的区分的。换一种思维考虑,是不是可以说汉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尤其在中世纪之后。
现代的中文或者是汉语,为其添彩的是日语。西方文化在日本的落地实施,通过最为贴近的语言转译而传至中土世界,汉语的新词汇引入在民国肇造之后开始具备了现代化的元素。也是在民国之后,汉语的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汉语开始尝试的进入世界或者引入新世界进入。
在陈丹青先生的一篇演讲中,曾提及华语的不同状态,在大陆,在港澳台,在海外,一种语言系统,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出来,这些也是中华的历史,也是这片土地的命运的折射,在不同的地域,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华语的层次和历史,革命的狂飙、历史的承接、文化的缓存都能在各个地方切身体会到,虽然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气象不同,气质各异,甚至是面目不同。
在汉语的近代世界中,汉语对于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而且汉语截至目前,在大陆地区的使用还不足够的开放和包容,一种语言的词汇量就能显示这种词汇能否进步和变化,当我们试图看到更为广袤的世界时,更为细致入微的细节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就是英语世界中的科技成份更为巨大的原因吧!我们不能指望只用几千个词就能容纳这个无尽的世界和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想象。
一种语言也代表我们的气质和未来进步的可能,在英语世界中,对于逻辑性和严谨性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中文的模棱两可在此方面天生残缺不全。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英语描述会更为精准和到位,条件设定和前提设置要更为精到一些,尤其是长句方面。而这些是汉语所不具备的优势。
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视野的开放,是趋于理性或是疯狂,这样的终极命题无从知晓,但是从一种语言的变化和丰富,我们应该可以管中窥豹,见一叶而知森林。
我一直喜欢海洋,在海洋的上恐惧要远远大于陆地,在离开近海驶出外海之际,海洋的无边无尽足以让人敬畏。也是在那一刻,或许能想明白语言的海洋应该是如此这般才对。
对于一个只见过湖泊的人来讲,任何描述海洋的词汇,他都会毫无理由的套用在面前的这片湖水之上。我想那可能是因为我们仍未寻获更为贴切形容海洋的词汇。
语穷词尽,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始终未能与时间一起前行。
网友评论
而在Wiki上,英文等西方语言词条比中文多太多了,就是日文词条也比中文词条多。而对比同一个词条的中英文内容,并对比Wiki和百度百科上的词条的质量,就更有意思了。
所以,至少在这些对语言文字的记录这一朴素功能的应用上,中文世界相比西方语言世界落后很多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网络世界已经可以算是和西方世界最能够缩短距离的领域了,拼别的领域被拉开的距离就更大了(或者我们可以拼一下买地买房这方面的语言创造性???)。
在检索引擎方面,英文的内容超过中文用户的想象。当然,语言只是一个表象。在往深处思索,我还未曾探究。
当然我得承认仅作数量上的比对只是一个比较而已。
至于语言发展问题,词语的更新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近几十年来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推动着语言与词汇的换代、升级。所以说“是不是可以说汉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尤其在中世纪之后”······没有变化,何来发展?如果电视没有产生,你觉得会有TV的出现吗?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作对比仍有失偏颇。
一片没有“用”的文章。
关于这点,最近倒是老是看到有人说现代人又误读了论语中XXX的意思,孟子的XXX的意思,或者XXX的XXX的意思。
我不清楚这里所说的“阅读”是说能把每个字都看懂,还是说把整篇文章的意思都理解到位?
嗯,似乎有点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