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其实在阅读这部著作前,我已看过反乌托邦小说《农场庄园》和《1984》并对其中所描述的集权性质的乌托邦深恶痛绝,因为它显然是对人正常欲求与自由的压制。但在柏拉图笔下,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的城邦”却有了更深的意义。
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国是在雅典民主制度衰落混乱的境况下的反抗,认为只有真正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考虑到短期和长期的利弊,最后做出总体上对社会整体最有益的判断。而混乱的民主制无可避免地会让劣币驱赶良币,从而腐化城邦中人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是由正义统治并管理的,它使公民追求真实和善良也不可避免地褫夺了私有的权利,如家庭、职业选择等。关于将人分为三等并按他们的天性安排职责这一观点,我认为表面的差异并不是天性引起的,而是主要由后天环境所塑造的,而拥有良好出身、被认为天性可靠的人也难以保证不被名誉与私心所腐蚀。由于柏拉图将人抽象化后失去了个性,人们的生活是围绕城邦而不是个人的意义而存在。
真理,往往并不是愈辩愈明,而是在深入了解过去历史的基础上仰首前瞻未来事态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实践结果得来。辩论有其固有的偏执成分,柏拉图深谙于此,因而选择了类似于对话的体式来阐述个人和社会(城邦)的正义和伦理问题。
正如柏拉图所说,任何美的事物都不是美本身,因为它们都有自己丑的部分(任何现实的圆都是不够圆的),同样地,任何正义的城邦都是正义本身,它们都有自己非正义的部分。在进行理想国的思想实验时,柏拉图承认人性中欲望的存在并指出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之间的区别,一个人若是无欲无求,只想追求道德与正义的完善,那么他便不会感受到内心的某种欲望被压制了,相反,他会因为内心的充实感到宁静与高贵,正如我国思想家庄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不凝滞于物、超脱的境界。当我们学会站在高处俯瞰生命全景和世间万象的时候,会发现欲望的存在即能推动我们向社会阶层的上游发展,也能使灵魂落入空虚。苏格拉底谈起临终亏欠时认为财富的最大好处是他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撒谎骗人,不用因亏欠神的祭品而恐慌,也不用为欠人债务而担忧,心灵能够安宁,拥有财富是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由物质的清贫直接上升到精神的高度,而是在经历了财富积累和人情练达后,方能逐渐悟出“可见世界”中的虚名浮利都有其可笑之处。正如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充满野心和欲望来作为动力与别人竞争来得到更好的位置,但当每个人都陆陆续续地登上自己的巅峰,看过了人生的限度和天地的苍茫过后,便会生出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不再想匆匆赶赴某个目标也不再将欲望看得十分强烈,下山便从容多了。
在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忙碌的现在,我们如焦灼的蚂蚁般汲汲营营地想要追求一些公认的标准,包括物质财富、荣誉等,追求这些当然有利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警惕欲望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与残酷的一面,毕竟,欲望达成的短暂快感比不上临终时的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