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义琳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4541/c38d821c8758791b.jpg)
最近常常有姑娘来问:某某品牌宣传说他们的产品浓度已经媲美医美级别了,是不是会比普通产品见效快呢?
曾经我们在实验室里学习配方的时候,曾经有男同学突发奇想地问老师:配方中的某某成分如果增加到3倍,是不是用起来效果会更好?
老师反问:你们为啥喝啤酒、红酒、白酒,不直接喝医用酒精兑果汁呢?
浓度是一个物理概念,不是一个商用名词
因此不要凭借产品名称来判定产品的浓度问题,比如,火了很久的玻尿酸(透明质酸)原液。先不说我查了INCI字典,清单里真的找不到哪个单词能对应成原液。
事实上,透明质酸钠超过1%就会感觉黏糊糊的,更不要说某些品牌号称25%的高含量了,实际上,该成分的推荐浓度非常低,让你肤感还不错的产品中大约只有0.1%~1%。
所以,高浓度不是用嘴巴说,用名字叫的,是要拿配方含量来说话的。另外,究竟什么样的比例才算得上高浓度呢?
国家对于化妆品功能性成分的添加比例有着严重的管控标准。并不是你想添加多少就可以添加多少,所谓高浓度最高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浓度的上限。
以比较常见的成分为例,化妆品中允许添加的浓度上限:水杨酸2%、杜鹃醇2%、曲酸2.5%、传明酸3%、果酸6%、熊果苷7%、维他命C3%、硫10%等。
活性成分浓度是不是越高越好?
曾有研究者比较了5%、10%尿素霜对于缓解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效果,结果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从尿素霜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浓度高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有些成分带有明显的刺激性,随着浓度的提高,这种刺激性愈加明显,对皮肤皮肤的耐受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比如:水杨酸在护肤品中的浓度上限为2%(去屑洗发水为3%),医院里有时会用高于这个浓度的水杨酸来治疗痤疮、牛皮癣甚至于化学换肤,但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换句话说,不能因为追求效果就是认为浓度越高越好,日常护肤选择适合的浓度就可以了,过高浓度带来的刺激性可能适得其反。
是否所有肌肤都可以使用高浓度产品?
最容易受伤的敏感肌肤当然在慎用之列,但即便号称城墙皮的高油高耐受肌肤对于高浓度产品的不适反应同样很明显。
比如含有6%的果酸。果酸的主要作用在于侵蚀剥落角质层,由于高度浓度的速效剥离,肌肤会感受到强烈的刺激,甚至灼烧感,使用前一定要做足铺垫与配合工作。
高浓度产品怎么用才稳妥?
不要一次贪多,同时使用几种高浓度的产品,保持相同时间段内护肤程序中只有一种高浓度成分,避免皮肤受到过度刺激而导致防御系统崩溃。
在使用高浓度产品前,要做足前戏,比如:拉高某些酸性成分的pH值,补足皮肤水分,减缓渗透速度,有时也可以通过防止它们直接接触肌肤,适当降低渗透力。
在使用高浓度酸性产品期间,护肤前后都不要搭配用“卡波姆(Carbopol)”增稠调制的乳霜产品,否则它的偏碱性会直接把酸性产品中和掉,造成无效保养。
高浓度护肤品是否适合长期使用?
鞋舒不舒服脚知道,高浓度产品能不能长期用,皮肤会告诉你。不过等到皮肤受伤才知道不能长期用就已经晚了。
如果你对护肤品配方成分有一定的了解,建议在决定长期使用前先去查一下不适应症和副作用反应,然后再做决定。
不过一般而言,硬币都有两面,功能性产品的浓度和刺激性都呈正相关,浓度越高的产品,刺激性和不适应症也越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护肤品宁愿放弃浓度上限的原因。
所以,我个人更建议不要长期或者过频使用高浓度产品。
比如:高浓度果酸焕肤,每周最多不要超过2次,维A醇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周。
眼球经济依然在继续,文字游戏总让人身陷迷宫。虽说美貌少不了金钱的加持,但空口支票却难培育出盛世美颜,让花出去的每一份钱都看得到闪耀的光芒才是物有所值。
相关阅读:
亲一下点个赞~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简书官方专题【男人装】,投稿请参见《【男人装】专辑收录/投稿/入伙指南》
关于护肤的系列,按照基本原理-->基础程序-->肌肤问题,简单整理了个合集,方便大家快速解决问题《童颜不老的秘密都在这里》。
如果还有遗漏的,或者大家想要了解的问题,欢迎留言给我。
--- E N D ---
我是义琳,国家级形象规划设计顾问,古典文化礼仪爱好者。所有文章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其他已注册平台,并开通原创。请尊重作者的辛苦付出,转载前请先简信取得授权。感谢您!
ps:转发=点击功能键“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