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国产电影,因为下跪的哀求营销,在朋友圈火热了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支持声中,作为一个爱好传统民乐的80后,怎么也不能拒绝,去电影院为这部电影《百鸟朝凤》捧场并摇旗呐喊。
一跪受重视的《百鸟朝凤》在空空如也的白色选座表中,轻轻松松的选到佳座并观看中,我不禁感到深深的尴尬。在市中心徐家汇的影院中,挤进了排片表,却依然人数了了。当时的我只为方励的那一跪,感到不值。看完后,我更为《百鸟朝凤》这首唢呐名曲感到不值。
死守传统的焦三爷第一次听到《百鸟朝凤》这首唢呐名曲,是在小学的某堂音乐赏析课上。一听极为有趣,你真的可以听到里面各种鸟类愉悦的叫声,甚至还有知了的鸣唱,还有老人相互诙谐打趣的场景。这么热闹喜庆的场景,这么有趣欢腾的音乐,你在电影中偏要告诉我,这是在农村的白事上演奏的,而且必须是最德高望重之人的葬礼上才有资格吹奏。这让观众情何以堪?
这是第一个尴尬之处:氛围矫饰。
唢呐确实在农村是红白事上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吹唢呐的师傅就成了剧中十里八村中的“腕儿”,也并非不可能。但是唢呐本身音质高亢嘹亮,拟音功夫一流。情绪表达也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无论如何,《百鸟朝凤》是为了追念德高望重的故去圣人并不合适。对于唢呐而言,对二胡的改编曲《江河水》更适合在葬礼上吹奏,更悲壮、更庄重。不是吗?
为了讨口彩、为了增加辨识度,而强硬扭转本身的音乐氛围,这本身对于传统民艺就是一种造作和违拗,更是对不了解民乐的朋友,一种严重误导。
小女不才,偷学过一段时间的笛子,小碰过一点点唢呐。和所有乐器一样,吹奏器乐练起来一点都不容易。小技巧特别多,对于舌头唇部的灵活性,手指的轻巧度,气息的稳定运用,要求都很高。小时候练一段吹奏,就很辛苦。更别提练的嘴巴两侧的腮帮子鼓鼓、红红、烫烫的胀痛感,连米饭都难以咀嚼。对于气息的控制,就比如里面那不换气的循环呼吸法,更是每日每夜、无时不刻的在体会,在空念,就这样的辛苦操练,可是没有老师的指点调教,惭愧的很,我到现在没有开窍,掌握到这一神技,哪怕这只是一项基本功而已。
所以,第二个尴尬之处就是在于:真没体会到学艺的艰苦历程和名师腕儿的明智教导。
这应该是剧中的一个重要片段,而就通过一年四季,年年的转变轻巧带过。作为一个偷偷学民乐的人,看着很不爽,对于一部讲传承的影片,轻飘飘地难以激起共鸣是很可惜的事情。对于片中为了让小天鸣,一鸣惊人,长辈不惜用暴力打人的方式,培养小孩的肺活量的桥段,我只能说过于粗鄙,且无必要。吹奏需要的是肺活量及控制,又不是嗓门大。忍痛打人那段留下拍唱戏的桥段不好吗?
痛苦的学艺过程略掉,只留下传承的孤独,怎么凸显“唢呐离口不离手”的一句承诺背后深切的含义?
当电影放到接近尾声的时候,焦三爷在炕头与天鸣喝酒时吹响了《百鸟朝凤》,镜头跟着摆动流转,本可以尽情的体会那民乐本身的魅力,传承者自带光环的匠人精神能量的时刻。配乐版的《百鸟朝凤》却李代桃僵了唢呐那张扬爽快的自在,渐渐的,你会发现焦三的气息和手指合不上《百鸟朝凤》本身。这个时候,你还能沉静在氛围之中,那就继续醉吧。
尴尬之三:爱不起来的《百鸟朝凤》
浮水般略过的重头戏,让我对主人公爱不起来,怎能爱上《百鸟朝凤》。看完电影后翻翻评论,赫然一则“电影不错,《百鸟朝凤》唢呐就算了吧”。默然的心中觉得悲凉,恰如焦三爷吐出的那一口血。虽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大家审美还是可以相互影响感染的。就像我们看《放牛班的春天》,也会为其中基督教的唱诗班感兴趣;看一部《胜利之光》,也会为里面橄榄球球员的热血而感动,进一步了解或喜爱橄榄球运动。
唯一的解释是:作为一个引子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并未绽放出它的美。电影都放完了,大家依然不知道它哪里精彩好听了,它的技巧之难又体现在何处,能让百姓重金一求而不得,能让焦三这个卖艺人成为腕儿。
而我作为一个民乐爱好者,依然很推荐这首唢呐曲。它全长7分钟,分为八乐章:
(一)引子:山雀啼晓
弱奏渐强,一个指打音把音乐推起来,仿佛清新、朦胧的早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山雀清脆明亮的鸣叫声拉开序幕,一声高过一声,由远及近。最后,更多地山雀加入进来,鸣叫声多而小巧,汇成一片,彻底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生机勃发,春回大地。吹奏中一定要注意音色,声音要亮、要脆。尤其是模仿雀鸣叫的“舌推音”,确实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沉淀方能驾控,否则是奏不出巧的感觉。
(二)春回大地, 明朗优美, 充满活力, 素材取自“慢板乐”。
开阔明亮的旋律,吹奏出喜庆与热情,非常健朗富于激情,演奏时不要拖泥带水,装饰音要加的快和轻巧,利索。此乐段的旋律来源于戏曲音乐,在民间经常演奏此曲牌,旋律过后吗,接着是群鸟欢乐的歌唱。
(三)莺歌燕舞。
在这一段中,有布谷鸟、斑鸠、哗啦棒槌鸟、野咕咕、小榆叶、燕子的叫声,涉及的唢呐技巧有舌顶音、花舌音、舌根吐、K字音等等。首先是布谷鸟鸣叫,它用歌声召唤着人们去耕种。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时,要注意强弱的对比,意境和意蕴。注意吹奏“2”时,第六孔稍打开些,音色会亮一些,模仿更像。此后是黄莺的歌唱,燕子在空中飞舞,交织成一幅莺歌燕舞的画面。在群燕争鸣时一定,要加强手指和花舌音,气息和唇吐等变化的紧密配合,为使群燕争鸣效果逼真,一般是除速度有所加快,花舌力度有所加强外,下手指可以倚扶在杆子的一侧,上手不离开音孔,上下柔动,以充分发挥滑音的效果,使声音浑厚丰满连接紧密,并富于起伏和弹性。
(四)林间嬉水。
这是一段欢快活泼的旋律。音乐取材于“快乐板”通过主干音“2” “1”“6” “1” “2”多次重复变化后,以音调紧缩和扩充的方式,引出的活跃的曲调呼应,继而以热烈畅快的音调用快速分奏作段落收束。
(五)百鸟朝凤, 稍慢。
此段是以鸟鸣为主,唢呐以各种技巧模拟着百鸟的欢唱, 而伴奏则以欢乐的、喜气洋洋的旋律应和着。依次出现的鸟鸣有:猫头鹰、红嘴点壳、树莺、哗啦棒槌鸟、道沟鸟、黄蜡嘴、小榆叶,山雀、百灵鸟,黄雀等十多种鸟类。涉及到的演奏技巧有舌顶音、舌推音、“K"音、花舌等技巧。在百鸟的鸣叫之中,首先是猫头鹰,模仿时要注意K音的力度和速度,由慢到快的要恰到好处,上滑下滑手指要依次按孔。口形为双唇平铺但不前伸,口角后收而不包牙尖,上下口轮砸肌紧贴牙床类似微笑状。奏“K”音时,舌根要用力,一定要使气息控制和舌吐变化紧密配合。在音乐的乐句中, 巧妙的滑音技巧把百灵鸟的叫声模仿活灵活现。然后,各种鸟依次向凤凰贺喜,展示出一幅“百鸟闹春”的画面。
(六)欢乐歌舞, 明快热情、运用[慢板乐][坠子]素材,后又模仿了知了的叫声和“抓知了”的情景。
其中知了的叫声运用了唢呐技巧中的密花舌,一定要注意密花舌的力度,颤音的幅度也要大一些。当模拟手抓住知了摇晃震动的感觉时,用左手虚掩着唢呐的上把位,右手也放在左手上。通过口中强力度的密花舌和双手晃动唢呐杆子的方法形象的表现出了,知了被抓住后在手中拼命煽动翅膀挣扎的景象。尤其注意知了挣脱后,滑音的吹奏。
(七)凤凰展翅, 热烈活泼、运用[快板乐][穗子]素材,最后华彩推至高潮, 唢呐高音循环换气,众鸟欢飞。
华彩段一气呵成,情绪激烈高亢。“循环换气”是唢呐演奏中较难的技巧,要达到自如,音色保持不变是需要下工夫修炼的。本段中还运用了倚音、指颤音、花舌音、指柔音和纯颤音的润饰和点染,通过时快时慢的流动方式,描绘出凤凰展翅高翔,悠荡长空的动人情景。
(八)并翅凌空,快板、火热地。
素材取自[快板乐],本段由华彩段的2音引出。热烈的快板,对比的呼应句。通过变化重复和激荡的旋律展衍,以及乐曲结束前描摹“百鸟”的繁复啼喧,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形成火热,欢腾的情绪,描绘出“百鸟”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凌空,交相和鸣的热烈、欢乐的景象。<
相信这样的音乐教材中的专业赏析能让你体会到《百鸟朝凤》之美,而不是一味感到聒噪。
电影中对传统的逝去表达过于忧伤,对传统的一味惯性死守并不是正确的继承。传统民意之所以流传,在于其美和环境。唢呐的音色、音域可明快也可哀怨,能够打动人们,可以用来寄托或悲伤或欢乐的情绪。电影应该用“美”来打动人,用情怀和故事并不是关键的钥匙。
当我们以沉重的情怀对待传统,对待传统民艺之时,反而让传统离我们更远。
就拿唢呐曲《百鸟朝凤》来说,其并非一层不变,反而其经过多方打磨才能如此动听,酣畅淋漓。
原先的百鸟朝凤不过是田野间的人们吹着玩闹的,那时候整个曲子松散无味,过于嘈杂,即兴发挥, 可长可短, 无固定结构, 旋律也不尽相同。还真是“吹给自己听的”。1953年,任同祥先生删去了间插段中与鸟鸣无关的模拟和变化不大的重复段落,使乐曲情绪和结构有所改善。1974年,任同祥和陈家其一起把多余的喧哗噪声全部去掉,以替代华彩片段。经过修改,乐曲的层次结构及情趣对比更为经凑合理。这才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百鸟朝凤》。<
传统并非应该全部吸取,因趋势而变化,才能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一曲《百鸟朝凤》救活了唢呐,但是,谁来救活《百鸟朝凤》?一跪乎?显然不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