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47卷,唐纪63
唐武宗即位后,展现出与唐文宗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
唐文宗从小学习成绩比较好,也喜欢学习读书,没有很多不良嗜好,是个老实人,也是个好人,是个乖乖仔,生在普通百姓之家,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生。
但是生在帝王之家,身为乱世中的帝王,就显得性格过于暗弱,无法驾驭复杂局面。他有两个明显的弱点:
一是没有主见,容易反复无常。
先帝深知朋党之患,然所用卒皆朋党之人,良由执心不定,故奸邪得乘间而入也。
二是对待不良现象太过宽容,下面的人就会得寸进尺,导致纪律松弛,很难约束。
先帝于大臣好为形迹,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至祸败。兹事大误,愿陛下以为戒!
唐武宗不太喜欢读书,反而喜欢打猎以及武戏。
上颇好田猎及武戏,五坊小儿得出入禁中,赏赐甚厚。
但是武宗有几个优点:
一是有错就改。
例如,他喜欢游玩嬉戏,但是太后让他听大臣们劝谏,他就真的收敛了。
尝谒郭太后,从容问为天子之道,太后劝以纳谏。上退,悉取谏疏阅之,多谏游猎。自是上出畋稍希,五坊无复横赐。
二是知人善任。
唐文宗时期也有很多人才,但是都不到很好的重用,反而重用李训等小人,而且有什么事不愿意和宰相们商议,导致甘露之变。
唐武宗即位之初就将颇有才能的李德裕召入朝廷,担任宰相,并且甚为倚重。
陛下诚能慎择贤才以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书,推心委任,坚定不移,
凡事重大事情,都要与大臣们,尤其是李德裕商议。以至于李德裕想要退休,唐武宗都要极力挽留。
夏,四月,辛未,李德裕乞退就闲局。上曰:“卿每辞位,使我旬日不得听。今大事皆未就,卿岂得求去!”
三是多方论证但意志坚定,定下的事不轻易放弃和改变。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对待刘稹的态度上。
在决策之前,他听取多方意见,有人赞同要安抚,有人主张要讨伐,都有道理。
但是李德裕把要讨伐的理由,讨伐的方略,以及如何控制风险,排除掉他心中的疑虑之后,他就下定决心,绝不后悔,贯彻到底。
唐武宗召集宰相商议如何处置昭义的事宜,多数宰相认为:“回鹘的残余还未消灭,边境仍然需要加强防守。现在,又要征讨昭义,恐怕国家的财政难以支持。因此,请求任命刘稹暂为昭义留后。”
谏官和凡是上言朝廷的百官也都持同样看法。
只有宰相李德裕说:“昭义的情况和河朔地区的魏博、成德、幽州三个割据跋扈的藩镇不同。河朔地区割据跋扈已有很长时间,人心难以感化,所以,几朝皇上都承认现状,不再讨伐他们。
昭义则邻近京城,处于国家的心腹地区。
昭义的将士向来以忠义而闻名,曾经在贞元元年出兵击退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叛乱,元和三年擒拿本镇的叛将卢从史。
过去,朝廷大多任用文官担任昭义节度使。
如李抱真,最初组建昭义的军队,有很大的功劳,唐德宗仍不许他的儿子李缄世袭为该镇的节度使,命令他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归东都洛阳。
后来,唐敬宗不理朝政,当时的宰相也缺乏远见卓识,因此,在节度使刘悟去世后,命他的儿子刘从谏世袭担任了节度使。
刘从谏跋扈骄横,朝廷难以控制,他多次上表逼迫威胁朝廷。
现在,在临死的时候,又擅自把兵权传给自己的侄子。
如果朝廷又沿袭过去的惯例,任命刘稹为节度使,那么,全国各地的藩镇谁不想效法他们的做法。
这样一来,皇上的威严和诏令也就难以在全国贯彻执行了!”
武宗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制服刘稹?而且,果真能够奏效吗?”
李德裕回答说:“刘稹所依赖的是河朔魏博、成德和幽州三个割据藩镇。如果能使成德和魏博不与他相互勾结,那么,刘稹就无所作为了。”
武宗大喜,说:“我和德裕意见一致,以后保证不后悔。”
于是,决心讨伐刘稹,百官再有人上言劝阻,武宗不再听取。
网友评论